玩酷网

航母最天才的设计,不是电磁弹射。而是那条看似多余的斜角甲板。早期航母甲板都是笔直

航母最天才的设计,不是电磁弹射。而是那条看似多余的斜角甲板。早期航母甲板都是笔直的。飞机起飞和降落共用一条跑道,降落一旦失败,飞机就会直接冲向前方停满的机群和人员。 你有没有想过,航母这么个庞然大物,靠什么在海上稳稳地起降飞机?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电磁弹射这种高科技,但其实,航母上有个更牛的设计,藏在一条不起眼的斜线上——斜角甲板。早期的航母甲板都是直的,飞机起飞降落挤一条跑道,降落要是没刹住车,直接就冲向前面的机群和人群,后果不堪设想。 早期的航母,比如二战那会儿,甲板设计简单粗暴,就是一条直直的跑道从头铺到尾。听起来挺顺理成章,但用起来问题一大堆。飞机起飞和降落只能共用这条道,效率低得让人头疼。起飞一批飞机,得等它们全飞走,才能让回来的飞机降落,跟挤独木桥似的。 更麻烦的是安全。舰载机降落时速度快得吓人,得靠拦阻索硬生生拽停。要是没钩住索,飞机就刹不住,直接往前冲。前面停满了待命的机群和忙活的人员,一撞就是机毁人亡的下场。 比如英国的HMS Illustrious号,二战时就吃过这亏。一次行动中,降落飞机没停住,一头扎进前面的机群,炸毁了好几架飞机,还搭上不少人命。直通甲板这设计,简直是拿飞行员和甲板上的兄弟们开玩笑。 这时候,英国皇家海军的丹尼斯·坎贝尔站了出来。他不是光会动嘴的设计师,而是真刀真枪飞过飞机的老兵,对航母的痛点门儿清。1951年,他在海军供应部当联络官时,盯着设计图琢磨:能不能把降落区歪一歪,和起飞区分开? 他随手画了条斜线,斜角甲板的概念就这么诞生了。英国海军部一开始还不买账,觉得这斜线占地方,纯属瞎折腾。但美国海军看出了门道,1952年在USS Antietam号上试了一把。结果呢?一架飞机降落时没钩住索,飞行员直接推油门,沿着斜角跑道冲出去,安全复飞。这下子,大家都服了。 斜角甲板的核心,就是把甲板分成三块:前头起飞区、左边降落区、右边停放区。降落区跟甲板中心线有个8到10度的夹角,别看就这么点小调整,效果翻天覆地。 首先是效率。以前起飞降落得排队,现在可以同时干。前面飞机刚弹射出去,后面飞机就能落地,节奏快得像开了挂。战时这效率,直接决定能不能多放几架飞机出去砸敌方。 更牛的是安全。降落没钩住索怎么办?以前是死路一条,现在飞行员能直接加速,从斜角跑道冲出去复飞。这条“退路”救了多少命,数都数不过来。停放区变大了,能多塞几架飞机,调度也灵活多了。斜角甲板硬是把航母从“单行道”变成了“立交桥”,效率和安全双双起飞。 斜角甲板一亮相,就成了香饽饽。1953年,英国在HMS Triumph号上试了试,效果杠杠的。1955年,HMS Ark Royal号正式装上斜角甲板,坎贝尔亲自坐镇,算是圆了梦。 美国这边更狠,从尼米兹级到最新的福特级,斜角甲板全是标配。后来喷气式飞机上场,跑道角度还调了调,适应性拉满。再加上蒸汽弹射器、电磁弹射这些辅助技术,斜角甲板彻底成了航母的灵魂设计。 别看电磁弹射现在风头正劲,但没斜角甲板打底,它也发挥不出最大威力。说白了,斜角甲板才是航母的“定海神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