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联合国进行制裁。 当地时间7月9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宣布对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特别报告员弗朗西斯卡·阿尔巴尼斯实施制裁,称其以“非法和可耻的方式”促使国际刑事法院对美国和以色列官员、公司和高管采取行动。 阿尔巴尼斯的身份是联合国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人权状况特别报告员,这个职位的核心职责就是监督以色列占领区的人权状况。 自2023年10月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她多次公开呼吁立即停火,警告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面临种族清洗的严重危险,甚至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9届会议上直言以色列“应对历史上最残酷的种族灭绝行为之一负责”,并呼吁各国对以色列实施全面武器禁运。她的这些言论和行动,显然触动了美国和以色列的敏感神经。 美国此次制裁的依据,是特朗普今年2月签署的行政令。该行政令要求美国对国际刑事法院实施制裁,理由是该法院针对美国和以色列“采取非法且无根据的行动”。 说白了,美国就是不允许国际刑事法院调查其在阿富汗等地的战争罪行,也不允许法院追究以色列官员在巴勒斯坦的行为。这种逻辑,再次暴露了美国将自身凌驾于国际法之上的霸权心态。 阿尔巴尼斯本人对制裁的回应相当强硬。她在接受卡塔尔半岛电视台采访时,直接将美国的制裁称为“黑帮式的恐吓”,并表示自己没空搭理这种威胁,因为还要忙着提醒各国去制止巴勒斯坦正在遭到的“种族灭绝”,并惩罚肇事者。这种态度,既体现了她作为人权工作者的专业操守,也折射出美国制裁的不得人心。 从历史背景来看,美国对国际刑事法院的打压由来已久。早在特朗普第一个总统任期内,就曾对调查在阿美军的ICC首席检察官实施制裁。 拜登政府上台后虽一度撤销相关制裁,但特朗普今年重返白宫后,立即重启了对ICC的打压模式,仅在2025年2月至6月间,就先后对ICC首席检察官及数名法官实施制裁。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充分说明美国对国际司法机构的态度完全取决于自身利益,而不是对正义的追求。 国际社会对美国的这种做法普遍表示不满。国际刑事法院在被制裁后迅速发声,谴责美国的制裁措施“显然试图破坏国际司法机构的独立性”,并表示将“无所畏惧”地继续工作。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图尔克也对美国的制裁表示“深感不安”,要求美国尽快撤销措施。欧盟虽然没有直接回应此次对阿尔巴尼斯的制裁,但此前曾多次强调国际刑事法院是“国际司法的基石”,并反对美国滥用单边制裁。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的制裁行为正在加剧其国际孤立。在2020年试图恢复联合国对伊朗制裁时,美国就曾遭到安理会15个成员国中13个的反对,最终沦为国际笑柄。此次对阿尔巴尼斯的制裁,同样引发了发展中国家的强烈不满。 在之前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会议上,中国、俄罗斯、古巴等30多个发展中国家就曾联合发声,谴责美国滥用单边制裁侵犯人权。这种国际社会的集体抵制,反映出美国的霸权行径已经越来越不得人心。 对美国自身而言,这种制裁行为也存在严重的反噬效应。一方面,制裁损害了美国的国际形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美国本应带头维护国际秩序,但却屡屡通过单边制裁破坏多边机制,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让其“人权卫士”的虚伪面具彻底脱落。 另一方面,制裁也可能影响美国的实际利益。例如,美国在中东的盟友可能会对其单边主义行为产生疑虑,进而影响双方的合作关系。此外,美国国内的有识之士也开始质疑这种制裁的合理性。美国太阳能工业协会在光伏关税问题上的批评,就曾揭示出单边制裁对美国自身产业的负面影响。 从更深层次来看,美国的制裁行为反映出其对国际格局变化的焦虑。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和多边主义的发展,美国的全球影响力正在相对下降。 为了维护自身霸权,美国不惜动用制裁、关税等工具打压对手,但这种做法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加速其国际地位的衰落。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多次强调的,单边制裁严重违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是对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公然践踏。 阿尔巴尼斯的遭遇,只是美国滥用单边制裁的一个缩影。从对国际刑事法院官员的打压,到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封锁,美国的“制裁大棒”已经成为全球治理的一大公害。 这种行为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国际矛盾,破坏全球合作。面对美国的霸权行径,国际社会必须团结起来,共同抵制单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