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特朗普这届政府,和拜登政府比起来完全不是一个水平。他的团队里,没有一个人在智力、觉悟和政治“水平”上能跟沙利文、布林肯,甚至是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相提并论。 (信源:上观新闻——拜登政府最大挑战,不是中国是他!) 当一位习惯了在谈判桌上发号施令的亿万富翁,突然空降白宫成为全球最有权势的总统,这究竟会导向一出怎样的结局? 他那套“我就是要折腾你们”的商人哲学,到底是化腐朽为神奇的治国良方,还是一场注定要搅乱池水的冒险?在特朗普的四年任期里,他将商业直觉深深根植于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而这份复杂的遗产,至今依然争议不休。 回看那段时期,白宫成了特朗普的董事会。他的核心团队多是从生意场打拼出来的企业精英,而非传统政坛“老面孔”。相比履历光鲜的拜登政府官员,特朗普的幕僚班子显得另类。 他像不按牌理出牌的CEO,精通交易艺术与心理战,把国家治理当“买卖”,信奉“谁钱多跟谁走”。据说,其内阁会议常因各负责人只追求部门“利润最大化”、忽略政策长期影响而争执。外交上,他轻易推翻几十年谈判逻辑,以“先赚点再说”的短期思维决策。 然而,这套逻辑用于国内治理却水土不服。特朗普致力于经济刺激和创造就业以巩固基本盘、为国际行动铺路,但政策执行低效是硬伤。有商业背景的顾问如马斯克,在科技创新有名,但进入政策场域因缺乏政治历练碰壁,导致关键事务推进慢,从基建改造到资金分配常拖延。 政府内部分歧与低效影响政策落地和社会信心。虽“美国优先”口号喊得响,但不少美国人觉得生活无起色,甚至怀疑口号诚意。数据也有讽刺意味:特朗普任内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收窄,一些应受保护的制造业工厂却倒闭。 在国际舞台上,特朗普将“美国利益最大化”的商人本能发挥到极致,采取极度直接强硬的单边主义。他对中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加征关税,虽看似扶持本地产业,但导致市场价格上涨、消费者负担加重,加剧全球供应链紧张。 这种做法撕裂盟友信任。德、法等国公开批评华盛顿单边主义,“格陵兰岛事件”后一些盟友盘算摆脱“美国依赖”,担心被美当“交易筹码”。 他对北约盟友态度冷酷,发出“多掏钱,否则减少安全保护”的最后通牒,这与拜登团队用“合作”“人权”包装政策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不过,这种看似简单粗暴表象下,隐藏着精明算计。特朗普擅长操控舆论,即便众人皆知他在搅局,也能在关键时刻将自己包装成“维护美国利益”的英雄。他不受旧教条束缚,乐于制造震荡以争取谈判筹码。 他认为持续动荡可制造不确定性,既能牵制对手,又能拉拢部分盟友,拖慢全球经济节奏。他用“推拉策略”时小心翼翼、反复试探,既避免深陷其中,也不让对方抓住把柄。例如在科技限制上,既施压对手,也避免让自己陷入绝境。 在他那里,“输”与“赢”的定义并非一成不变。他甚至可以设计一场“你输了,但我赢了”的戏码,从表面的失败中寻找实际的优势,通过看似的“让步”换取实质的“胜利”。 如此看来,他的商业直觉确有其“精明”之处。他不拘泥于任何固定的价值体系,而是善于从冲突和混乱中为自己寻找空间。他的“聪明”不在于常规意义上的对错,而在于他往往能凭借“资本的直觉”进行布局,只要觉得“有利可图”,谁都可以是暂时的“伙伴”。 可是,这种短视商业思维对国家治理的深远影响令人担忧。他的团队或许擅长短期交易与快速操作,却难驾驭国家长期发展。“美国优先”让部分企业短期获利,却加剧社会内部撕裂与国际警惕。美国不仅面临经济挑战,“世界领袖”形象也愈发不可靠。 显然,仅靠交易思维和短期收益维系超级大国领导地位,难度渐增。当“商人”成“总统”,以商业直觉治国理政,这种颠覆传统的尝试,是为美国铺就复兴捷径,还是埋下隐患?这是留给后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