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年,毒士贾诩正在家中会客,突然得到消息谋士荀攸病逝,贾诩脸色大变,赶忙撵走宾客,又命儿子关闭家门,并说:“从此我府上谢绝一切往来。”儿子大为不解,贾诩却道:“鹰犬死,狡兔绝,十年以后你就明白了。” 建安十九年(214年)的深秋,许都的梧桐叶落了一地。贾诩府上的青石板路刚被仆人扫净,转眼又铺上一层枯黄。 这位年过六旬的谋士正在书房接待太常张俭,案几上的茶汤还冒着热气,忽然管家慌慌张张闯进来,附耳低语了几句。 贾诩执茶盏的手突然一滞,盏中茶水晃出两滴,在檀木案几上晕开深色痕迹。"文若(荀攸字)走了?"他的声音比平日更沙哑,像是被秋风吹皱的池水。 得到肯定答复后,他缓缓放下茶盏,对满脸疑惑的张俭拱手:"家中有急事,改日再与张公论道。" 待宾客散尽,贾诩立即召来长子贾穆。这个三十出头的郎君刚踏入书房,就听见父亲用从未有过的严厉语气下令:"即刻闭门落锁,从今日起,凡朝中同僚来访一律谢绝。" 正说话间,管家匆匆来报:"老爷,程昱大人派人来问,大人病情可有好转?说曹丞相甚是挂念。" 贾诩眼中精光一闪,随即恢复病恹恹的神态:"去告诉来人,老朽年迈体弱,感染风寒,恐传染他人,待痊愈后再去向丞相请罪。" 待管家退下,贾穆低声道:"父亲,程昱此来,恐怕不怀好意。" 贾诩微微颔首:"程仲德与我不和已久,此番必是奉曹操之命来试探。"他叹了口气,"穆儿,去准备些礼物,明日你代我去荀府吊唁,记住,多看少说,回来后详细告诉我所见所闻。" 老谋士缓过气后,望着窗外开始飘落的细雨:"文若比我小六岁。"这句话说得没头没尾,却让贾穆后颈一凉——荀攸终年五十八,而父亲今年已经六十四了。 与此同时,丞相府内,曹操正与几位心腹谋士对弈。 "文若(荀彧)走了,公达(荀攸)也走了..."曹操落下一子,语气中带着几分感伤,"如今能与孤对弈者,越来越少了。" 程昱趁机道:"丞相,贾文和(贾诩)称病不来,恐怕有诈。此人向来诡计多端,不得不防。" 贾穆从荀府吊唁归来,脸色凝重:"父亲,今日丧礼上,我见曹丞相哭得极为悲痛,还说要追赠荀军师为敬侯。" 贾诩正在翻阅一本古籍,闻言头也不抬:"演戏罢了。还看到什么?" "程昱一直盯着我,还特意问我父亲的病情。还有..."贾穆压低声音,"我听到几个大臣私下议论,说荀军师死前曾秘密见过伏皇后。" 三日后荀攸出殡,贾诩破例出门送葬。灵柩经过许昌门时,他注意到丞相主簿司马懿站在人群最前排,腰间玉佩在秋风里纹丝不动。 回府途中,车驾与尚书令华歆的仪仗擦肩而过,华歆掀开车帘欲言又止,贾诩只微微颔首便催马离去。 当夜贾穆发现父亲在密室烧毁大量文书,火光映照下,那些竹简上的"关中策""离间计"等字迹一闪而灭。 转眼冬去春来,贾府大门始终紧闭,建安二十一年春,长安传来钟繇被贬的消息。贾穆发现父亲连夜重写了给少子贾访的《诫子书》,把原本"明哲保身"四字改成了"勿涉军政"。 这年冬天曹操晋爵魏王,群臣上表庆贺,唯有贾诩称病不朝。王府长史陈群亲自来探病,隔着门听见贾诩在教孙子背诵《商君书》里的"恃天下者,天下去之"。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代汉,大封功臣时,已经七十一岁的贾诩出人意料地被擢升为太尉。册封当日,新帝在凌云台设宴,借着敬酒的机会低声问:"太尉看司马仲达如何?"贾诩的酒杯在唇边顿了顿:"陛下当记得荀文若。"这话说得极轻,淹没在宫廷乐师的编钟声里。 七年后贾诩病重,临终前将儿孙唤到榻前。窗外春雨淅沥,他忽然问:"可知当年为何闭门?"见众人摇头,老人望着房梁上结网的蜘蛛:"建安十二年荀文若死,十四年崔琰下狱,十七年毛玠流放。" 每说一个年份,他就屈一根手指,"这些人都曾为魏王效死力。"最后他让贾访取来铜镜,看着镜中枯瘦的面容喃喃道:"我比文若多活了十四年。" 贾访后来官至魏国驸马都尉,每逢清明总要去父亲墓前读《汉书·张良传》。有次被同行的司马懿听见,这位已是抚军大将军的权臣驻足良久,临走时说了句:"留侯再世。"此时距贾诩预言"十年以后你就明白",正好过去十三个春秋。 信息来源:陈寿《三国志·魏书·贾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