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一天,福建军区司令叶飞下了班,夫人已经做好了晚饭。谁料叶司令一坐下,老母亲故意将几道好菜挪到儿子面前,对儿媳讲:“没生下儿子,多吃点青菜吧。”叶司令一听,讲:“娘,生男生女不都一样嘛。” 叶司令夫妻的缘分,要从三年前的山东解放区说起。 1947 年春,担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的叶飞,在一次干部培训会上第一次见到王于畊。 “那个戴眼镜的女同志是谁?思路很清晰。” 叶飞低声问身边的参谋。得知是根据地文工团的指导员王于畊后,他特意在会后留下了她:“小王同志,你们团编的《妇女支前歌》很鼓舞士气,能不能多印些歌词发下去?” 这次简短的对话,让王于畊记住了这位作战勇猛却说话温和的司令员。 真正让两人走近的,是同年夏天的孟良崮战役。 王于畊带领文工团深入前线慰问,恰逢叶飞在前线指挥时被流弹擦伤手臂。她背着药箱冲过去包扎,手指触到他渗血的伤口时微微发颤,却动作麻利地消毒、上药、缠绷带。 “别怕,这点伤不算啥。” 叶飞看着她额上的汗珠,递过自己的水壶,“你们才是真英雄,枪林弹雨里还敢往前冲。” 战役结束后,两人在庆功会上再次相遇。王于畊抱着吉他弹唱,叶飞坐在台下静静听着。 后来经组织批准,他们在 1948 年元旦结了婚,婚房就是一间刷着白灰的土坯房,战友们送来的搪瓷缸子和棉被就是全部家当。 新婚之夜,叶飞摸着王于畊冻得冰凉的手说:“以后有我在,不会让你再受冻。” 王于畊红着脸点头,把脸埋进他带着硝烟味的军装里。 1949 年夏天,王于畊在济南的战地医院生下了女儿叶小眉。叶飞正在前线指挥战斗,接到电报时高兴得把信纸看了三遍,当即让人捎回一块红绸布,上面用钢笔歪歪扭扭写着 “父女平安”。 可当他带着妻女回到福建老家接母亲随军时,家里的气氛就悄悄变了。 老太太第一次抱孙女时,脸上的笑容就有些勉强。“丫头片子也好,就是将来不能给叶家传宗接代。” 她一边给婴儿换尿布,一边慢悠悠地说,手里的动作却重了些,小眉 “哇” 地哭了起来。 王于畊想接过孩子,却被婆婆用胳膊肘挡开:“你刚生完身子虚,我来。” 月子里的矛盾更是暗流涌动。王于畊奶水不足,想给孩子加点奶粉,被婆婆拦着:“哪有那么金贵?当年叶飞他爹喝米汤不也长大了?” 她非要用自己熬的米糊糊喂孩子,结果小眉拉了好几天肚子。 医生来检查时说孩子营养不良,王于畊红着眼圈想辩解,却被婆婆抢了话:“年轻人就是不会带娃,我们那时候……” 有天清晨,王于畊起晚了些,刚推开房门就见婆婆站在院里,手里拿着她没来得及洗的尿布。 “当了司令员的媳妇就懒了?” 老太太把尿布往石桌上一摔,声音在安静的院子里格外刺耳。 这些委屈她从没跟叶飞说过。直到有次叶飞半夜回来,这才知道母亲对她的种种挑剔。 “以后有啥委屈直接跟我说。” 他把妻女搂进怀里,“娘年纪大了思想老,但咱们得讲道理。” 1950 年这顿晚饭,显然不是婆婆第一次发难。王于畊默默扒着碗里的米饭,青菜没滋没味地在嘴里嚼着。 叶飞看着妻子低垂的眉眼,突然把红烧鱼又挪回桌子中间,夹了一大块最肥的鱼腹放进她碗里:“你刚带了一天孩子,得多吃点有营养的。” 老太太 “哼” 了一声,把筷子往桌上一拍:“我说话你没听见?女人家生不出儿子,就该多干活少吃饭!当年我生了你哥三个,哪敢像她这样清闲?” 王于畊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叶飞拉过妻子的手按住,抬头看向母亲:“娘,现在是新社会了,生男生女都一样。小眉也是您的亲孙女,您不也天天给她做虎头鞋吗?” 他拿起一个馒头掰成两半,一半递给母亲,一半塞到妻子手里,“于畊嫁给我三年,跟着我东奔西跑,生小眉的时候我都不在身边,她受的苦还少吗?您当婆婆的该疼她才对。” “我疼她?谁疼我将来没人摔盆送终?” 老太太气得胸口起伏,“你爹临走前还念叨着要抱孙子,我这当娘的能不急吗?” “摔盆送终靠的是孝心,不是性别。” 叶飞放下馒头,语气平静却带着力量。 那次晚饭风波后,叶飞特意找母亲深谈了一次。他说起自己在战场上见过多少女战士抛头颅洒热血,说起王于畊在后方组织妇女做军鞋、送伤员的辛苦,说起小眉第一次喊 “奶奶” 时老人脸上的笑容。 “娘,时代不同了,” 他握着母亲的手说,“您当年拉扯我们兄弟不容易,知道女人的难处,就别再让于畊受委屈了。” 老太太沉默了很久,最后叹了口气:“我就是怕叶家断了根。” “不会的,” 叶飞笑着说,“您看小眉多机灵,将来肯定有出息。” 从那以后,婆婆对王于畊的态度渐渐缓和了些。虽然偶尔还会念叨几句,但再没故意刁难。 1952 年春天,王于畊生下了儿子叶小宁,老太太抱着孙子笑得合不拢嘴,却也没忘了给刚生产的儿媳炖鸡汤:“多喝点,补补身子,带两个孩子辛苦。” 很多年后,叶小眉成了著名的妇产科医生,常常对病人说:“生男生女都一样,都是妈妈的心头宝。” 而叶小宁则继承了父亲的军装,在一次家庭聚会上,他看着老照片里年轻的父母,突然明白:真正的家风,从来不是性别传承,而是那份穿越岁月依然温暖的理解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