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中美一旦开战,美国的第一击,不会是航母,也不是导弹,而是直奔中国的“眼睛”——北

中美一旦开战,美国的第一击,不会是航母,也不是导弹,而是直奔中国的“眼睛”——北斗系统,但问题是:美国真能打掉北斗,中国导弹会不会就变成无头苍蝇?   北斗的重要性已经无需赘言,这套系统集定位、导航、授时三大核心功能于一体,成为如今中国军队打赢现代战争不可缺的“底座”,全球主要国家都在建设自己的导航系统,这其中的角力,说到底拼的就是谁能抢占信息主动权。   美国早在冷战时期就靠着GPS吃到了导航红利,现在也明白信息优势是现代战争最值钱的能力,所以这几年反卫星武器、电子干扰手段不停升级,如果真要摧毁一个国家的战争能力,航母和导弹远不如让对手失去“看见”和“指挥”的能力来得狠。   美国布局反卫星技术,就是为了在潜在冲突中“先下手为强”,一旦对方的卫星被干扰或者摧毁,北斗提供的导航授时能力就有可能中断,北斗信号一旦变弱甚至失效,无人机、导弹、战机、舰队在参与复杂协同时都要面临一系列难题。   精度下降对目标的锁定和命中都会被连带影响,很多人据此相信只要北斗被打瘫,中国的一些先进武器就会变成不会找路的“瞎子”或“无头苍蝇”。   但真实情况真的如此吗?实际上,现代武器系统很少把宝全压在“单一导航”,导弹制导,中远程乃至洲际导弹最基础的导航靠的是惯导,也就是通过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算航迹,并不需要依赖卫星。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怕电磁干扰和信号丢失,虽然惯导用久了会有误差,但是发射前导弹能通过地面修正信号、地图匹配修正自己的导航,而末端还会有雷达成像、红外识别等多种修正手段,这些备份系统,就是为了在最坏情况下,依然保证一定打击精度。   北斗研发过程中早就考虑到“不能被一招制敌”的风险,中国在卫星导航基础上又铺设了地面无线电导航站、短波授时等地面备份,还在积极实验用量子导航、激光导航等新技术完善体系。   就算北斗局部受损,全国范围内依然可以通过多源融合兜底,把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很多最新型武器还具备自主目标识别技术,“失明”后可以在飞行尾段依靠传感器自己寻找和锁定目标,这些“多保险”的设计,绝不是随便说说,恰恰反映出现代战争体系的完整和成熟。   太空战争一旦打响,代价其实非常大,反卫星作战容易引发太空碎片危机,危害全人类的卫星安全,破坏一颗北斗,也可能威胁到空间站,甚至影响美国和盟友自己的通信导航,这也是为什么各国虽然都掌握了反卫星能力,却极为慎重从未大规模直接动手。   彼此谁都不希望把太空变成无序的垃圾场,也都明白先打掉对手导航系统可能导致不可控升级。   即使在最极端的设想下北斗服务确实陷于瘫痪,中国导弹系统也不会完全失去作用,武器管控体系层层冗余,多重校正和自我修复能力已成标配。   惯导和其他备份导航手段足以保证导弹基本精准打击的需求,末端智能识别正成为主流发展方向,以目前的公开信息来看,北斗失能极大程度会影响部队效率,但远谈不上让中国导弹“抓瞎”或“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