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规律:那些情绪稳定、睡眠好、不焦虑的人,遇到天大的事他们也不急不慌,遇到不开心的事很快就能翻篇,去到不喜欢的环境会想办法让自己适应
我们总有遇到过一些人表现出异于常人的超脱,他们平静,情绪稳定,睡眠也踏实,焦虑的时刻似乎只在他们生活中占据了极少部分;
他们并非一路顺风顺水,可是他们却有着很宝贵的能力,那就是再大的事也不搁在心里,再恶劣的环境也能想办法适应。
这个时代的焦虑和失眠,常常源于内心的堆积过重,遇到的各种大大小小的事件导致的担忧、失落、不平,被我们反复咀嚼;
大脑仿佛一台停不下来的机器,一到深夜就加急处理未完成的事务和未释怀的伤痛,然后辗转反侧,彻夜难寐。
事情发生了,无论其大小好坏,这种人都能迅速对其进行分析与判断,继而针对性做出接纳、应对或放下的决定。
生活中工作压力、学习困难、家庭矛盾、人际关系问题这些是人人都会遇到的冲突;
那种陷在情绪漩涡里的人一般专盯着一个视角不放,不让痛苦流过反而选择沉浸痛苦,他们往往重点关注的是自己的“自动化思维”:
一种迅速、自动、无须努力甚至无意识的思维方式。
这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惯性思维,它能快速做出符合当时情境的反应和解释;
但因为是自动且不经修正的,很容易就出现偏差,带着个人的主观局限。
提出的要求被拒绝否定就认为对方在贬低自己的人格,别人不接受自己的建议就认为自己无用和没有价值;
事情做不好马上认定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很差劲,偶然错失了机会觉得生活里充斥着坏运气不可能发生好事。
这些负性自动思维简单快速,但准确率极低,它给个体带来了痛苦,无益又反复的出现,也对达成目标造成了阻碍。
豁达的人也反思,但他们运用了“认知重评”的心理机制:
个体在情绪体验的连续处理过程中,对引发情绪的情景或情绪本身的认知评价进行有意识地改变,以调节情绪的爆发、强度、持续和调整。
大致就是换多个角度看待问题,通过改变对事物或情境的理解和评价方式,来改变对其的看法和情感反应;
不单纯局限在狭隘和负面的解释里,毕竟人的情感反应是由他对事物的认知评价所决定的;
同样的半杯水,有“还剩半杯水”和“只剩半杯水”的区别。
认知系统具有灵活性和可塑性,可以通过改变对事物的认知评价,以改变对事件的情感反应。
如果真的用负性思维构建起对世界的认知,那么自己真的就生活在由焦虑和不公环绕的环境中,丧失了前进的动力。
具备心理灵活性的人,能承认现实,却不被现实吞没,能感受情绪,不会受情绪控制。
再大的事也不搁在心里,是想明白了事情忧虑千次不如行动一次,许多念头一直抓着只会持续伤害自己。
与不搁事相辅相成的,是面对恶劣环境时想办法适应的能力。
适应指在现实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与之共处的方式,从中探索新的机会和路径。
环境无论顺境、逆境,总是以固定的形式存在着,环境本身不被个人意志掌控;
而适应力强的人,不把目光聚焦在不可改变的外部因素上,清醒认识到外界的客观性后,调整自身的位置、心态和策略,方便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他们思考的一般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我还能做些什么”,思维从“为什么是我”的抱怨转向“我能做些什么”的务实;
能量就没有消耗在无休止的自怜中,反而汇聚起来去抓住自己可能抓住的机会,再微小的行动与再缓慢的改变,那也是对被动处境的主动回应;
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发挥着作用: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人们可以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环境,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想法变成现实,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显而易见,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在恶劣的环境中采取行动的过程,会产生掌控感和效能感,“我正在做些什么”的确定性事实,才是抵抗内耗和无助最有效的办法。
行动的结果无论怎样,都会带来新的反馈和经验积累,形成新的认知,完成了对自己的认可,在风雨中依然保持内在的稳定和方向感。
焦虑的人将事情搁置在心里,反复思量却无结论,事情变成悬而未决的状态,哪怕事件本身并不可怕,也在内心对其持续的放大后变得可怕;
同时对环境的不适应和无法接纳的变化也带来了现实的沉重压力,把外界当成了敌人,处于紧张的你死我亡的对抗和逃离。
这种情况下内心深处没有安顿好的思绪自然躁动,意识像一根绷紧的弦,既不能对自己放松,也不能整合环境,不可能情绪稳定和睡眠好。
不焦虑的人在及时清空自己,不堆积杂物,在现实中行动,不是仅仅反应。
他们通过放下和适应,在对人生进行着“积极叙事”(一种强调从积极角度理解和讲述事件、经历或故事的方式);
关注内在和外界中积极的方面,依靠积极的想法和积极的行为;
他们能够构建更健康自信的自我概念,这是他们情绪稳定、睡眠好、不焦虑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