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地铁火到央视了!”7月郑州的温度达到40度,郑州地铁为了让郑州市民不受太阳的炙烤,便专门开放了免费的纳凉点,看到环卫工人和农民卸下工装席地而眠,真是让人为之感动。 信源:大象新闻——央视点赞郑州地铁! 一到夏天,郑州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烤箱,气温冲上40摄氏度是家常便饭。在户外,空气烫得能灼伤皮肤,走一圈下来,浑身就像被水洗过一样。 可总有些人没得选,比如环卫工、建筑工,还有街边摆摊的小贩,他们必须顶着烈日干活。到了中午,连个带空调的屋子都找不到,只能挤在墙根、桥洞下那点可怜的阴凉里喘口气。 面对这种几乎每年都会上演的“烤验”,一座城市能做些什么?就在大家习以为常的时候,郑州却悄悄办了件大事。 原来,市人防办联合郑州地铁,把全市几十个人防工程和地铁站,改造成了对市民开放的免费纳凉点。 起初这事儿在本地流传,谁知被央视新闻一点名,一下子火遍了全国,网友们的好评铺天盖地,都说“这才是城市该有的样子”“郑州地铁,中!” 这些所谓的“清凉港湾”,远不止是开个空调那么简单。郑州地铁花了心思,把场地布置得有模有样。 比如,在墙上挂了国防和防灾减灾的知识展板,让人乘凉还能顺便学点东西。更实在的是,里面摆好了桌椅板凳,设了读书角,甚至给大爷们准备了棋盘和扑克。 防暑药、热水、针线包、充电宝这些零碎物件也一应俱全。地铁公司还专门给有需要的人发“便民服务卡”,凭卡可以免费进站上厕所。这份细致,可以说是把文章做到了家。 也正因如此,来这里的人五花八门。有不想在家耗电、出来活动筋骨的大爷大妈,他们在这里跳舞、拉二胡,找到了新据点。 而更重要的受益者,是那些过去只能在街边忍受酷热的户外劳动者。他们终于可以走进一个体面的空间,脱下汗透了的工服,吹着空调,甚至在干净的地板上铺张纸板就能安心睡个午觉。 这一下,郑州地铁的形象彻底变了,它不再只是个交通工具,更像一个有温度的城市驿站,成了城市治理中一抹难得的亮色。 除了纳凉这个功能,多地地铁站悄然推出一项暖心举措——为买菜小摊贩提供经营场所,这一变化不仅为市民的“菜篮子”带来了便利,也为城市的烟火气增添了温度。 这些摊位多设在地铁出入口附近,既方便市民上下班途中顺道买菜,又不影响地铁站的正常通行。摊贩们在这里经营,不再受风吹日晒,租金也相对较低,经营环境大为改善。 地铁站内的摊位管理规范而细致。摊贩需持证上岗,确保食材安全卫生;保洁人员定时清理,保持环境整洁。 这一举措背后,是城市管理者对民生需求的深刻洞察。它不仅解决了市民买菜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也为小摊贩提供了稳定的生计,体现了城市的包容与关怀。 不过,任何好事,一旦参与的人多了,总会冒出些新问题。地铁站毕竟首先是交通枢纽,人来人往,讲究的是效率和秩序。现在它又多了个纳凉的身份,两种功能就开始打架了。 有些乘客和单纯想歇歇脚的人就抱怨,说跳舞的音乐太吵,打牌的吆喝声太大,占的地方也太多,几乎把公共空间变成了自家客厅。 这就引出了一个有点微妙的难题:公共资源到底该怎么用才算公平? 说白了,在满足一部分人需求的同时,怎么维持住最基本的公共秩序,别让好事最后变成一地鸡毛,这才是对城市管理者真正的考验。 总而言之,郑州地铁开放纳凉,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城市形象展示,它说明一座城市的温度,不只体现在高楼大厦上,更体现在对普通人实实在在的关怀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