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是不是有大事发生?7月9日,人民日报突然刊文对中美关系释放积极信号!人民日报刊文称,不论形势如何变化,中美和平共处的历史逻辑不会变,两国人民交流合作的根本愿望不会变,世界人民对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普遍期待不会变。80年前,中美共同为和平和正义而战,两国人民的友谊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80 年前的二战时期,中美两国确实是并肩作战的盟友。美国飞虎队志愿者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与中国军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当时的中国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营救被击落的美军飞行员,美国士兵也对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敢深表敬佩。这种血与火淬炼出的友谊,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基石。
看看现在的互动,2025 年 5 月的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双方取消了大部分加征关税,建立了定期磋商机制。这说明尽管存在摩擦,中美在经贸领域仍有强烈的合作意愿。最近美国财长贝森特透露,计划未来几周内与中方举行第三轮高层经贸对话,进一步推进磋商。与此同时,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东盟外长会议期间与王毅外长会面,这是他被中方制裁后首次面对面沟通,虽然没有达成具体协议,但建立了对话管道,有助于避免误判。这些动作都释放出双方试图缓和关系、加强沟通的信号。
民间交流方面,中美青少年的互动尤为突出。中方未来 5 年邀请 5 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的倡议正在稳步推进,2024 年已有 1.6 万余名美国青少年参与。2025 年 “鼓岭缘” 中美青少年合唱周将于 7 月 9 日至 18 日在福州和北京举行,近千名两国青少年将通过音乐增进友谊。这种大规模的民间交流,为中美关系注入了青春活力,也体现了两国人民对友好交往的渴望。
不过,中美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在科技领域,美国虽然解除了对中国 EDA 软件的出口限制,但在芯片、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领域仍保持高压态势。2025 年 Q2 中国对美出口额同比下降 12.3%,直接损失约 180 亿美元,显示美国加征关税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台湾问题更是敏感中的敏感,美国近期推出的 “台湾非歧视法案” 等涉台法案,试图提升台湾的 “国际能见度”,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这些举措与人民日报释放的积极信号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中美关系的复杂性。
值得注意的是,美方近期的表态出现了微妙变化。特朗普在 7 月 9 日表示中美关系 “最近有所改善”,并称中国在贸易领域奉行公平政策。这种相对温和的措辞,与他此前的强硬立场形成反差。与此同时,美国商务部宣布限制中国公民购买美农田,理由是 “国家安全”,这又暴露了美方的防范心理。这种 “说一套做一套” 的做法,反映出美国在对华政策上的矛盾心态:既想从中国市场获利,又不愿看到中国发展壮大。
从经济数据来看,中美之间的相互依赖依然深厚。2025 年第一季度,中国对美出口达 1156 亿美元,自美进口 389 亿美元,贸易差额虽大,但双方都无法承受完全脱钩的后果。美国页岩油出口依赖中国市场,若中国转向伊朗原油,美国页岩油出口将减少 23%,150 家油企可能破产。这种经济上的相互绑定,决定了中美必须保持一定程度的合作。正如世贸组织总干事伊维拉所说,中美经贸会谈的成果不仅对两国重要,对世界也至关重要。
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议题上,中美合作的空间依然广阔。双方曾在《中美科技合作协定》框架下开展清洁能源、流感监测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中美若能在绿色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强合作,不仅能推动自身发展,也能为世界经济注入信心。但这需要美方摒弃霸权主义思维,停止将科技问题政治化,切实放宽高技术出口管制。
对中国来说,始终秉持 “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的原则处理中美关系。中方愿与美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对话,但绝不容忍任何损害中国核心利益的行为。从限制进口欧盟医疗器械的对等反制,到对台军工企业的出口管制,都表明中国在维护自身权益时的坚定立场。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所说,任何形式的施压胁迫对中国都是行不通的。
展望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取决于双方的共同努力。人民日报的文章传递出中方希望稳定关系的诚意,但美方的行动才是关键。如果美国继续在台湾问题上玩火,在科技领域搞 “小院高墙”,那么中美关系的改善将无从谈起。反之,若美方能够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切实履行对话承诺,中美完全可以在经贸、科技、气候变化等领域实现互利共赢。毕竟,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这是中美关系发展的基本逻辑。
总的来说,人民日报的文章释放了积极信号,但中美关系的改善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对抗没有出路,合作才能共赢。希望美方能够顺应时代潮流,与中国相向而行,共同推动中美关系回到健康稳定的轨道上来。这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