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诸葛亮死前,曾给刘禅留下一员猛将。可惜被昏庸的刘禅雪藏。 霍弋,荆州南郡人,父亲

诸葛亮死前,曾给刘禅留下一员猛将。可惜被昏庸的刘禅雪藏。 霍弋,荆州南郡人,父亲霍峻是刘备麾下骁将。霍峻守葭萌关,凭几百人挡住刘璋数千兵马,硬是保住蜀汉侧翼,名震一时。霍弋小时候跟着父亲,军营里长大,见惯了刀光剑影。霍峻去世后,刘备看他孤苦,收为养子,和刘禅一起养在宫里。兄弟俩从小一块长大,感情不是一般的好。霍弋天生沉稳,喜欢钻研兵法,十几岁就跟着刘备的军队历练,练就了一身守城和带兵的本事。刘备称帝后,霍弋被任命为太子舍人,贴身伺候刘禅,算是刘禅的左膀右臂。诸葛亮北伐时,看中了霍弋的才干,特意把他调到身边当记室,跟着自己和养子诸葛乔一起上战场。北伐那几年,霍弋帮着筹划粮草、调度军务,事无巨细,干得滴水不漏。诸葛亮去世后,他被刘禅提拔为黄门侍郎,后来又当了中庶子,辅佐刘禅的儿子刘璿。到蜀汉末年,霍弋已经是南中都督,手握重兵,镇守蜀汉西南要地。 霍弋的本事,在蜀汉将领里绝对排得上号。守城,他有父亲的遗传,稳得像座山;带兵,他心思缜密,调度起来井井有条。南中那地方,地形复杂,民族混杂,叛乱时常发生。霍弋到任后,平定了永昌郡的叛乱,靠的就是精准的军事部署和对地形的熟悉。他不光会打仗,还懂得安抚地方,笼络人心,南中在他手里安稳得像铁桶一块。诸葛亮活着时,多次夸他有大将之才,临终前还特意叮嘱刘禅,关键时刻要靠霍弋。可惜,诸葛亮的苦心,到了刘禅手里全打了水漂。 公元263年,曹魏三路大军杀向蜀汉,钟会、邓艾、诸葛绪气势汹汹。姜维在剑阁拼死抵抗,勉强挡住钟会,可后方成都却空虚得吓人。霍弋在南中得到消息,第一时间给刘禅写了封长信,主动请命带兵北上守成都。他在信里分析得头头是道,提醒刘禅小心阴平小道,担心魏军铤而走险。刘禅收到信,压根没当回事。当时他身边有个宦官黄皓,靠溜须拍马混得风生水起。黄皓自称会占卜,拿着龟壳一通忽悠,说魏军肯定打不进来。刘禅被他忽悠得晕头转向,觉得蜀道天险,魏军远征就是来送死。于是,他回了封信给霍弋,让他老老实实待在南中,别瞎折腾。霍弋的忠告,就这么被刘禅扔到一边。 刘禅的昏庸,在这事上暴露得淋漓尽致。他不是不知道霍弋的本事,毕竟从小一起长大,霍弋的能耐他门儿清。可他偏偏信了黄皓的鬼话,觉得大局在握,压根不用霍弋出手。黄皓这人,史书里没一句好话,净会搞些歪门邪道,蛊惑刘禅。他在朝中拉帮结派,排挤忠臣,搞得蜀汉朝政乌烟瘴气。刘禅对他言听计从,连姜维的建议都听不进去,更别提远在南中的霍弋了。结果,邓艾真就带着精兵,硬生生从阴平小道杀了出来。魏军翻山越岭,士兵裹着毛毯滚下山坡,硬是闯到绵竹。守将诸葛瞻战死,成都门户大开。刘禅慌了神,召集大臣商量对策,可朝中早没人能拿主意。他手忙脚乱写了降书,开了城门,蜀汉就这么完了。 霍弋的忠告要是被采纳,局面可能完全不一样。成都的防守要是交给霍弋,以他的守城本事,邓艾想打进来没那么容易。霍弋在南中平叛,靠的就是灵活调度和坚韧防守。成都城墙高厚,粮草充足,霍弋要是带上几千精兵,布好防线,邓艾那点人马,未必能啃得动。可惜,历史没如果。刘禅的昏庸,不光葬送了蜀汉,也让霍弋的才华白白浪费。诸葛亮临终前的嘱咐,成了空话。 成都陷落后,消息传到南中,霍弋悲痛万分。他在府里设了灵位,为蜀汉哭了三天。手下将领劝他投降魏军,他却迟迟没表态。霍弋心里牵挂着刘禅的安危,怕自己轻举妄动,害了刘禅的性命。他派人打探消息,确认刘禅被封为安乐公,送往洛阳后,才松了口气,决定归降曹魏。魏国权臣司马昭早听说过霍弋的名声,觉得他是个人才,干脆让他继续当南中都督,管着西南军务。霍弋归降后,没闲着,兢兢业业治理南中,修路、屯田,百姓日子过得安稳。魏咸熙元年,交趾郡闹叛乱,霍弋派手下董元、毛炅带兵平叛,自己坐镇后方,调度粮草,叛乱很快平定。司马昭看他干得漂亮,封他为列侯,赏赐一大堆。 霍弋晚年过得还算安稳。他在南中当了多年都督,家族也因为他的功劳,子孙后代都在当地做官,香火不断。晋泰始七年,霍弋病逝,结束了传奇又遗憾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