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中国赞]缓过劲来的俄罗斯“翻脸不认人”,立马对华凶狠下手,中方立即出手让俄冷静

[中国赞]缓过劲来的俄罗斯“翻脸不认人”,立马对华凶狠下手,中方立即出手让俄冷静! (信源:强武堂——俄罗斯还没倒美就对中国下手?美宣布对华制裁,汪文斌:必遭反制) 中俄“背靠背”的伙伴关系,曾几何时在国际舞台上被看作坚如磐石。谁知2025年刚开年,冰冷的贸易数据就给这份情谊泼了一盆冷水。 仅仅三个月,两国贸易额竟骤然下滑6.6%,尤其在汽车和能源这两个关键领域,气氛更是微妙。这究竟是暂时的贸易摩擦,还是俄罗斯在全球变局下,一次深思熟虑的经济转向? 这场大戏最精彩的一幕,发生在汽车市场。俄乌冲突打了三年多,西方的制裁几乎让俄罗斯本土汽车工业彻底趴窝。西方品牌一撤,留下的巨大市场真空迅速被中国车企填满。 到2024年,中国对俄出口的汽车超过百万辆,市场占有率冲破40%,直接把俄罗斯本土品牌逼到了墙角。这番景象,自然让克里姆林宫很不是滋味。 这份短暂的“蜜月期”说结束就结束了。2025年,俄罗斯突然翻脸,对中国汽车挥起了贸易大棒。先是进口汽车的报废税一口气狂飙70%到85%,还放话以后每年都要往上调。 紧接着,进口关税也提到了20%至38%的高位。表面上看,这是为了保护自家那点可怜的工业家底,顺便逼着中国车企要么转让技术,要么就地建厂。 可这背后的算计,远不止于此。随着美俄关系出现缓和迹象,那些曾经离开的西方和韩国车企,比如起亚和现代,正计划着重返俄罗斯。普京甚至准备好了“返俄大礼包”,打算用关税这根杠杆,撬动更多西方投资,好让市场更多元,不把鸡蛋都放在中国这一个篮子里。 面对莫斯科这套组合拳,北京的反应却异常沉稳,迅速展现了战略韧性。在汽车领域,中国企业并没有乱了阵脚。吉利、长城等车企干脆在俄罗斯本地加速建厂,直接利用当地政策绕开高额关税。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一片风声鹤唳中,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对俄新能源汽车的出口反而逆势大涨了40%,占据了俄罗斯新能源市场六成份额,把本土品牌甩得老远。 与此同时,中国在能源领域打出了一张“反向制衡”的王牌。2025年前两个月,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和天然气分别减少了12.6%和8%。能源可是俄罗斯的财政命脉,这一下直接导致其财政缺口扩大,卢布应声暴跌5%,通货膨胀也飙升到了8.7%。 连俄罗斯财政部自己都叫苦,承认能源收入减少对经济造成了实实在在的冲击。而中国这边,则转身加大了从中亚的能源进口,还和伊朗、委内瑞拉签了新协议。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布局,清楚地告诉了俄罗斯一个道理:离开中国市场,真正吃亏的可能是他们自己。 说到底,俄罗斯这根“关税大棒”挥出去,自己也得付出代价。它的经济本就因战争而步履维艰,2025年一季度GDP同比又降了3.2%,汽车市场销量更是萎缩了四分之一。 政府想保护本国产业,可如果中国汽车真被挡在门外,俄罗斯消费者要么花大价钱买欧洲车,要么只能开着老掉牙的国产旧车,最终受损的还是自己的民众和市场。一边是摇摇欲坠的经济,一边是至关重要的能源收入,莫斯科如今正面临着巨大的战略风险和两难。 这场中俄贸易摩擦,早已超出了关税和能源的范畴,它更像是一场大国智慧与战略定力的比拼,也折射出俄罗斯在困境中寻求经济再平衡的挣扎与无奈。 正如那句老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那么,当关税大战遇上能源博弈,这场中俄经贸的“二人转”,究竟会走向新的平衡,还是持续对抗?未来的国际经贸版图,恐怕又要因此重新描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