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德媒坦言,中国的做法让欧洲越来越不满,在欧中峰会即将举行之际,中欧之间的矛盾更加

德媒坦言,中国的做法让欧洲越来越不满,在欧中峰会即将举行之际,中欧之间的矛盾更加公开化了!7月9日,德媒刊文表示,就在几天前,中国政府刚刚宣布限制进口欧盟产医疗器械,以对等反制欧盟不久前针对中国医疗器械的类似限制措施。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 6 月 20 日。当天,欧盟委员会依据《国际采购工具》出台政策,限制中国企业参与其医疗器械公共采购。具体而言,欧盟规定中国企业不得参与总额超过 500 万欧元的医疗器械类公共采购项目,期限长达 5 年,同时要求中标项目中来自中国的产品及零部件比例不得超过 50%。 欧盟声称此举是对中国 “歧视性采购政策” 的回应,但中国方面多次强调,欧盟企业在中国市场一直享有公平待遇,尤其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拥有明显优势。 面对欧盟的限制,中国政府于 7 月 6 日采取了对等反制措施,财政部发布通知明确,采购人在采购预算金额 4500 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疗器械时,确需采购进口产品的,在履行法定程序后,应当排除欧盟企业参与。 对于参与的非欧盟企业,其提供的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占比不得超过项目合同总金额的 50%。不过,上述措施不适用于仅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能够满足采购需求的采购项目。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中方多次通过双边对话表示,愿与欧方通过对话磋商和双边政府采购安排等方式妥处分歧。但欧方不顾中国释放的善意和诚意,仍一意孤行,采取限制措施,构筑新的保护主义壁垒。因此,中方不得不采取对等限制措施,相关措施是为了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 此次中国的反制措施并非 “一刀切”。一方面,限制对象仅限来自欧盟的医疗器械产品,并不包括在华欧资企业,这显示出中方仍然珍视与在华外资企业的合作。另一方面,设定 4500 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采购预算门槛,有效聚焦在高价值、高技术含量的项目上,避免对基层医疗采购系统造成冲击。 从影响来看,此次反制措施对欧盟高端医疗器械厂商的影响较大,欧盟企业在人工脏器及功能辅助装置、体外循环设备、部分高端的介入和植入高值耗材等领域占据较高份额,技术门槛高,单价也较高。而中国的国产替代进程正在稳步推进,包括联影医疗、东软医疗等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的高端影像设备均已走向市场,在政府集中采购中占比逐渐增加。 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自欧盟进口医疗器械总额达 1010.39 亿元,占全国医疗器械进口总额的 42.97%,其中 MRI、CT 等高端设备合计占比近 45%。但随着国产替代的加速,中国对欧盟高端医疗器械的依赖度正在降低。 欧盟中国商会此前也发布声明,对欧方这一单边保护主义做法表示坚决反对,认为欧方 IPI 调查结果并不公允,其 “大部分中方医疗公共采购市场排除或歧视欧盟制造的医疗器械及欧盟供应商” 结论不符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