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这张1919年的老照片,母子俩有着相似的面容:同样宽阔的额头,同样深邃的眼神,连下巴的轮廓都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但仔细看会发现不同:文七妹的眉毛细而弯,透着农村妇女的温和;毛泽东的眉毛却浓黑有力,似乎预示着日后的不凡。这背后,藏着一个普通农村母亲如何用最朴实的爱,培养出改变历史的儿子。[凝视] 文七妹18岁嫁到韶山冲毛家时,谁也想不到这个不识字的农妇会在历史上留下如此重要的印记。 按族谱记载,她先后失去了两个儿子,长子毛贻昌和三子毛贻富都在幼年夭折,直到1893年毛泽东出生,这个孩子才终于活了下来。 在毛家文七妹的日子并不轻松,丈夫毛顺生是个精明的生意人,脾气急躁,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会算账的商人。可少年毛泽东偏偏不听话,父子俩经常发生冲突。 最激烈的一次,13岁的毛泽东被父亲追着打,直接跑到池塘边大喊:“再逼我就跳下去!”这把全家人都吓坏了。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都是文七妹出面调解。她总是对丈夫说:“孩子要读书明理才行。” 文七妹虽然不识字,但深知读书的重要,她托当私塾先生的表兄文正莹帮忙说情,让丈夫同意儿子继续上学。从1902年到1909年,毛泽东就这样断断续续读了几年私塾。 在韶山冲,文七妹信佛是出了名的。 她常年在家里供奉观音像,每个月初一十五都要吃斋,而且她总是乐于帮助别人。 有一年秋收后,文七妹发现邻居偷了自家粮仓里的稻谷,按理说应该去理论,可她不但没有声张,反而私下里又送了些米过去,说:“肯定是家里揭不开锅了,别让人知道。” 每次带着小毛泽东去凤凰山的寺庙进香,路上遇到乞丐,她都会停下来施舍粥饭,这些细节深深印在了毛泽东心里,他后来在《祭母文》中写道:“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1910年,长沙爆发了“抢米风潮”,饥民抢夺粮食,官府镇压打死了几十个人。 17岁的毛泽东听说后非常愤怒,他想起母亲平时接济穷人的样子,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些老百姓和我母亲一样善良,为什么就活不下去呢?” 这种对穷苦人的同情,很大程度上来自文七妹的言传身教,她用最朴实的行动告诉儿子,什么叫做善良,什么叫做悲悯。 1919年10月,文七妹因淋巴腺炎去世,年仅52岁。 正在长沙忙于学生运动的毛泽东接到消息后,连夜赶回韶山奔丧。在昏暗的油灯下,他含着眼泪写下了《祭母文》和两副挽联。 其中“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这副挽联,至今还保存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里,成为镇馆文物之一。 母亲的影响伴随了毛泽东一生,1936年在延安,他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回忆时说:“母亲去世前,我曾经给她请过医生。 如果放在现在,这种病根本不会要命。”这句话被很多人认为是他后来重视农村医疗的重要原因。 文七妹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她用接济穷人的一碗粥,调解父子矛盾的一句话,为儿子准备的求学行囊,完成了最伟大的教育。 正如毛泽东后来对乡亲们说的:“我母亲要是能活到解放后该多好啊。”这句朴实的话里,藏着一个伟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用她的善良和智慧,影响了一个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人,这样的母爱力量,是不是比任何教育都来得更深刻? 信源: 母亲节丨毛泽东忆母:她是个仁慈的人,慷慨厚道——新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