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次化疗前后都需要抽血常规】健康科普癌症化疗可谓是肿瘤内科医生最依赖的治疗手段,尽管目前正在提倡“去化疗化”,但在各种癌症疾病的各个阶段中,化疗仍旧是最常用的癌症治疗,那么为什么每次化疗前后都需要抽血常规呢?血常规的那些箭头又提示什么呢?我们可以做一些预防吗?
首先,监测血常规最主要的作用是为了明确有无骨髓抑制的发生。化疗药物从作用机制上来看是没办法区分敌我的,因此只要是“长得快”的细胞都杀,正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也是为什么化疗药容易掉头发了,因为头发每天都在蹭蹭蹭地生长……而这个自损的“八百”也包括我们的骨髓造血系统。化疗相关骨髓抑制发生率通常高达80%,是化疗最常见、最主要的副作用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化疗方案需要间隔2-3周进行,而不是持续用药,这是为了给身体和造血系统预留充足的休息时间!
那么在血常规这张有20几项指标的单子里,那么多上上下下的箭头我们需要关注哪几个呢?其实无外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这5个最为重要,下面就让我们一一来看。
首先,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作为我们人体最可靠的免疫部队,在血常规中也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它俩的减少将直接导致机体抵抗外来入侵的能力不足,容易出现严重的感染,甚至危及生命。那么化疗后什么时候需要监测这两个指标呢,一般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发生在7-10天左右,在10-14天左右降至骨髓抑制的最低点。因此,化疗后最好每隔一周进行一次血常规检测以了解其动态变化的规律,那么如果发现降低,什么情况下需要用药呢?
我们可以参照下面这张关于骨髓抑制程度分级图来进行处理,Ⅰ度时通常属于轻度降低,对于身体影响不大因此不需要特别处理,而Ⅱ度以上的白细胞降低通常需要进行相关处理,如注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临时刺激造血从而调动一些后备部队参与到免疫系统的防御体系中。值得注意的是,打完“升白针”以后白细胞会升得比较高,这属于正常现象,但其实这些靠打针升起来的白细胞并不能完全胜任正常白细胞的功能,类似一些“散兵游勇”,因此还是要注意防护,避免感冒等呼吸道感染的可能。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则是表现贫血最主要的指标,由于红细胞平均寿命在120天左右,因此受化疗影响较小,下降通常不明显,但肿瘤相关贫血却是比骨髓抑制发生率还要高,大多数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的同时还是会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发生,如果贫血比较严重还是要考虑是否有合并出血的可能,及时止血并进行输血以保证正常机体的供应。(来源:广东省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