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骄阳似火,鞍山市立山区灵西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内却是一片怡人的清凉。85岁的张永芳刚吃完午饭,看见灵西社区原党委书记刘娟走了过来,立刻热情相邀:“走,去我‘家’坐坐!”
自打2023年社区“颐安家”养老服务站开门,张永芳就搬了进来。窗户上贴着红彤彤的窗花,窗台上的绿植生机盎然,柜子上摆着年轻时候的留影……快坐炕上!老人利索地收拾着衣物,笑容灿烂。这份真挚的情谊,正是灵西社区“抱团养老”模式最温暖的注脚。
灵西社区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位于城乡接合部,曾是鞍钢附企和红旗拖拉机制造厂家属楼。如今,9000多名户籍人口中,老年人口有3500人左右。如何让这些为城市奉献了大半生的老人安享晚年,是亟待破解的难题。有的老人随子女远行,有的住进了他乡的养老院。然而,“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那份对故土和邻里的眷恋,始终深藏心底。
时任灵西社区党委书记的刘娟读懂了老人们的这份乡愁。2019年春节,她特意把在外养老的老人们接回社区,志愿者和街坊邻居热热闹闹地聚在社区大厅,擀皮、拌馅、包饺子……熟悉的烟火气中,老人们度过了一个久违的“家”里的团圆年。“送他们回去的时候,好些老人拉着我的手直掉眼泪。”刘娟眼中也泛起泪光,“我那时就下了决心,一定要在家门口给老人们建个像样的‘家’!”
这个承诺,是一名社区书记的担当,更是一名老党员带领乡亲们创造幸福的起点。从2019年11月起,在鞍山市盘活闲置房产政策的支持下,加上众多爱心企业和人士的援手,灵西社区将沉睡的旧房唤醒,分三期建成了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依托家”“颐和家”和“颐安家”。其中,“依托家”主要收住社区的低保户、孤寡老人或无人照顾的残疾人,提供细致入微的看护;“颐和家”为半失能老人营造家庭般的氛围,悉心照料日常起居;“颐安家”则向独居但能自理的老人敞开怀抱,提供温暖的陪伴和及时的应急保障。
“家”的召唤,让漂泊的心纷纷归来。“哪儿都不如咱‘家’好!有热饭热菜,还有老邻居,心里踏实。”72岁的赵立清如今陪着91岁的老母亲陈玉兰住在这里,感觉“跟住在自己家没两样”。护理员陈凤薪更是带动了自己的亲属一起来“抱团取暖”;老家在铁岭的邹淑文,也因女儿嫁到灵西社区,选择迁入这个温暖的“新家”。如今,三个服务站已是温馨满溢,一床难求。
为了让这份“家”的温暖触手可及,灵西社区精心编织了“15分钟服务圈”。“溢香家”社区食堂飘出饭菜香,“益康家”医养服务站和“颐健家”康复中心守护着健康,“逸泉家”洗浴中心带来清爽,“易惠家”综合大厅让生活缴费便利无忧。
这份温情,更在邻里间自发流淌。社区居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定期上门为老人理发、修剪指甲,耐心地为失能老人擦洗沐浴。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灵西社区用“抱团养老”的模式,串起了养老、医疗、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不仅化解了养老的焦虑,更重新系紧了邻里间的情谊纽带,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有滋有味。
(辽宁日报记者王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