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位中国留学生在英国某地区的公墓中发现了5块中国100多年前的墓碑,周围杂草丛生,有3块墓碑已经倒塌,而上面雕刻的文字,让留学生肃然起敬。随后,他做了一件让所有中国人点赞的大事。 信源:澎湃新闻——北洋水师的英国墓地背后——中国海军与纽卡斯尔的殊缘 2016年,英国纽卡斯尔市圣约翰墓园里,一个中国留学生的脚步,偶然停在几块格格不入的墓碑前。 这些墓碑是中式样貌,上面刻着方块汉字,与周遭的十字架相比显得突兀又孤单。三块已经倒塌,被杂草掩盖,却都固执地朝向遥远的东方。 当他拂去尘土,墓碑上面清清楚楚刻着五个名字:陈受富、顾世忠、袁培福、连金源、连成魁。籍贯也写得明白,福建福州的,安徽庐州的,山东登州的。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片约17.6平方米的墓地,早在1887年就由清政府以15英镑购得,成了一块中国的“海外飞地”。 就这样,这五座墓碑在异国他乡静默了百余年。直到2016年5月7日,那位在英国读语言学的邬同学发现了它们。 他没多想,立刻赶到中国驻英使馆报告了这一发现。谁知,这个看似微小的举动,竟真的拨开了一段尘封百年的历史。 1874年,日本侵台,刺痛了清政府,李鸿章奉旨筹建北洋水师。为了这支舰队,清政府先是向英国订购“龙骧”、“虎威”等炮艇,后来又陆续购入“超勇”、“扬威”等巡洋舰。 1881年初,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组织了200多名官兵远赴英国接舰。可谁知,军舰还没造好,队伍里年仅20多岁的山东水兵袁培福和安徽水兵顾世忠就因水土不服,病逝异乡。 当时海路漫漫,遗体运不回去,清政府驻英使馆便出面买下这块墓地,让他们入土为安,墓碑面朝故土。 悲剧并未就此打住。1887年,北洋水师再次派出400多名官兵,由邓世昌等人带领,再赴纽卡斯尔接收更为先进的“致远”、“靖远”等巡洋舰。 漫长的工期中,悲剧重演。21岁的福建水兵连金源和30岁的陈受富先后病倒,没能撑过去。几天后,另一位福建水兵陈成魁也撒手人寰。 这三位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步了六年前两位同袍的后尘,与他们葬在了一起。 而这五位水兵客死异乡,似乎也预示了他们舍命接回的舰队那短暂而悲壮的命运。 甲午一战,水兵们当年接回的“超勇”、“扬威”早已老旧,在黄海大战中被日舰击沉。而他们第二次用生命换来的“致远”、“靖远”两艘精锐巡洋舰,也未能幸免。 “致远”舰在弹药告罄后,由管带邓世昌指挥,毅然冲向日舰“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246名官兵壮烈殉国。“靖远”舰则在威海卫保卫战中为免被俘,自沉于海。 对这五位长眠他乡的水兵来说,最大的遗憾,或许就是没能死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而这五座墓碑,在风雨中飘摇了百年,几近崩塌。 历史的尘埃终究没能将他们彻底掩埋。2016年邬同学的发现,让国家文物局迅速确认,这不仅是洋务运动的实物见证,更是珍贵的海外文化遗产 2017年,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启动了首个海外公募项目,历时两年,终于在2019年6月14日完成了修缮。 纽卡斯尔墓地的修缮,开启了中国海外遗迹保护的新篇章。然而,这仅仅是众多被遗忘遗迹的冰山一角。 一战期间,约14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奔赴欧洲战场。他们在异国他乡从事艰苦工作,许多人却因战事牺牲。 法国诺莱特华工墓园,便是这些劳工的安息之地。这里长眠着884名华工,墓碑上刻着他们的名字和籍贯,大多来自山东。 除了华工墓地,海外留学生墓地同样承载着历史的重量。近代以来,无数留学生远赴欧美深造,他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却有不少人因病或意外在异国他乡离世。 在法国巴黎的蒙帕纳斯公墓,简陋的墓碑下,埋葬着这些年轻的生命。他们的墓地大多无人问津,甚至有的连墓碑都已破损。 纽卡斯尔墓地的修缮,向我们证明,这些包含历史记忆的遗迹,不该被遗忘。 同时这也不只是一次修缮,更像是一场跨越百年的告慰。就在国产航母山东舰入列的第二天,有人悄悄在墓碑前放上了一张山东舰的照片。 等到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当年发现墓碑的邬同学也带着新航母的照片再次来到这里。他到的时候,发现墓前已经摆满了鲜花和照片,显然已有不少同胞先他而来。 他在草地上静坐许久,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感慨:百年海军,总算是开花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