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在沂蒙山舰的开放日,一位91岁老人没抢到票,掏出一枚泛黄胸章对卫兵说:“我怕这辈

在沂蒙山舰的开放日,一位91岁老人没抢到票,掏出一枚泛黄胸章对卫兵说:“我怕这辈子再也上不去了。"卫兵凝视着胸章上的字迹,突然抬手敬礼,舰上军官疾步赶来,年轻水兵列队迎接:老兵,回家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5年4月22日,在上海的北外滩码头,海军沂蒙山舰首次对公众开放,队伍排了几公里长。 就在这人潮里,有个白发老人攥着一枚褪色的布胸标,在安检口来回踱步,他没预约上票,又不想走,只好对年轻的卫兵轻声说:“我怕这辈子……再也上不去了,我想回家看看。” 卫兵低下头,那枚胸标上的字迹几乎磨没了,可依然能辨认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五舰队,沂蒙山军舰,见习机电长,邓石”。 卫兵先是愣了一下,随即猛地挺直了背,一个标准的军礼拍了出去。 不到两分钟,舰上一名军官带着一队水兵快步下来,紧接着,全舰广播响起:“老兵归来,全体肃立!” 岸边排队的人群瞬间安静,继而爆发出掌声,一艘巨舰,为了这位没有船票的老兵,破例开了一条“绿色通道”,舷梯旁,水兵们齐声高喊:“老兵,回家了!” 这枚褪色的胸标,就是邓石的船票,而要读懂这张票的分量,得把时间拨回72年前。 1953年,19岁的邓石成了新中国第一批海军学员,登上了当时还叫“沂蒙山舰”(舷号925)的老式登陆舰。 那时的军舰,说简陋都是客气的,轮机舱热得像个海上锅炉房,蒸汽管道时不时就漏气,从苏联淘来的M-50柴油机更是脾气不小,漏油是家常便饭。 水兵们在50多度的高温里干活,只能用湿毛巾裹着头,修东西都得拿棉纱缠住扳手才敢碰。 邓石就在这种环境里待了七年,从见习机电长成了技术骨干,而那枚胸标,是他用汗水泡出来的。 而在他的海军生涯里,最要命的还是1955年的江山岛战役。 当时敌军炮火袭来,舰体被打得剧烈摇晃,舵机当场失灵,机舱里全是黑烟。 危急关头,邓石带着三个兵守在机舱里,硬是用人力强行调舵,顶着炮火把军舰开到了位置。 他后来回忆,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就一个念头:“船不能停。” 等他从机舱爬上甲板,看到满地都是倒在血泊里的战友,眼泪一下就涌了出来。 不过,战争的残酷,他一个字没跟家里提过,儿子只知道父亲当过海军,压根不知道他曾在鬼门关里打过转。 到了1956年军舰改装,邓石偷偷留下了几颗锈铆钉当纪念,退伍时,首长叮嘱他:“要看着中国军舰开遍五洲四海。”而这句话,也成了他一辈子的念想。 现在,邓石终于又闻到了那股混着机油、钢铁和大海的味道,他走上舷梯,手在冰冷的扶手上摩挲了半天,指着甲板左侧一个地方,准确地说:“这里原来有门37毫米炮。” 在场的新一代官兵肃然起敬,这种细节,游客不可能知道。 平日里不开放的舰桥和轮机舱,今天也为他敞开了门,老人站在满是屏幕和电子设备的现代化舰桥里,不禁咂舌:“我们那时候全靠手摇罗经和纸海图,你们这玩意儿,跟做梦一样。” 到了轮机舱,他摸着新式燃气轮机光滑的外壳,又想起了当年50度的高温和右舷第三台柴油机老是漏油的毛病。 这些细节,现任机电长李伟一对照,发现跟海军档案里的记录分毫不差。 年轻水兵们听着老人的感慨,想笑又觉得鼻子发酸,谁都明白,没有前辈们“手摇罗经”的死磕,哪来今天“做梦一样”的先进装备? 而这艘舷号988的新舰,和邓石记忆里那艘舷号925的老船,除了名字,几乎没一处相同。 参观结束,邓石从随身带的铁盒里,把那几颗锈迹斑斑的铆钉交给了舰长王海涛。 王舰长郑重承诺,会把它们送到青岛海军博物馆收藏,而那枚带他“回家”的胸标,也被请进了沂蒙山舰的舰史资料室,和崭新的舰徽摆在一起。 这事很快上了新闻,网上“旧船票登新战舰”的说法传开了,当天下午,竟又有23位闻讯赶来的退伍老兵,通过上海市双拥办紧急开设的绿色通道,也登上了舰。 一个为老兵破的例,成了一个为所有老兵敞开的门。 两天后,沂蒙山舰的官兵代表专程去了邓石家,送来一本厚厚的相册,记录了“沂蒙山舰”从五十年代至今的所有样貌。 老人翻到最后一页,看着那句“胸怀寰宇砺剑深蓝”的舰训,挺了挺腰板,只说了句:“你们做到了。” 回到家,他在日记里写道:“能在有生之年重回‘老家’,看到海军发展得这么好,此生无憾了。” 一枚胸标换来最高礼遇,听着像个传奇,可它恰恰说明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一支军队如何看待自己的历史,如何对待那些曾为它流血流汗的人。 而那枚泛黄的胸标和崭新的舰徽并排放在一起,一个代表着从何而来,一个指向往何处去,而连接这两者的,正是那句没说出口却人人都懂的承诺:你们的终点,是我们的起点。 【信源】一枚胸标让两代水兵重逢 2025年05月14 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