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沂蒙山舰开放日,一位91岁老人没抢到票,掏出一枚泛黄胸章对卫兵说:“我怕这辈子再

沂蒙山舰开放日,一位91岁老人没抢到票,掏出一枚泛黄胸章对卫兵说:“我怕这辈子再也上不去了,”卫兵凝视着胸章上的字迹,突然抬手敬礼,舰上军官疾步赶来,年轻水兵列队迎接:老兵,回家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上海北外滩码头,一艘巨大的灰色军舰静静停泊,它叫“沂蒙山舰”,是中国海军新一代的大型综合补给舰,那天是2025年4月22日,舰艇首次向公众开放,吸引了无数市民前来参观,队伍排了好几公里,人人都盼着能上舰一睹风采。 在这些人里,有一位九十一岁的老人,他个子不高,拄着一根木拐,穿着一身深色外套,手里紧紧拿着一个旧布包,没有人注意到他,也没有人知道,他是为了这艘舰,专门从家里赶来的,他没有预约,也没有票,只是站在入口外,望着那艘庞然大物,一动不动。 他叫邓石,是新中国第一代海军之一,七十多年前,他在另一艘名叫“沂蒙山”的老舰上度过了七年,那是他青春的全部,如今,这艘新舰虽然早已不是当年那艘老船,但舰名仍然相同,对他而言,这不只是一次参观,而是一次归队,一次回家。 他从布包里小心地拿出一枚胸章,那是一块布质徽章,边角磨得发白,颜色早已褪去,徽章上仍能辨认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几个字,还有“沂蒙山军舰”“见习机电长”这样的字样,这不是普通纪念品,而是他在1953年上舰时发下的军徽,他一直保留着,从未对外展示过。 当年他十九岁,从大连舰艇学院毕业后,直接被分配到沂蒙山舰,那是一艘老式的登陆舰,舷号925,设备简陋,轮机舱常年高温,噪音震耳欲聋,柴油机漏油是常事,舱内闷热得像个大蒸锅,他每天和各种锈迹斑斑的设备打交道,检查管道、调试系统,身上永远是油污和汗水混合的味道。 最艰难的,是1955年江山岛战役,那天敌军炮火猛烈,海面风浪翻滚,舰体剧烈晃动,机舱一度失灵,满是黑烟,邓石带着几名战士死守在舱内,用人力强行调整设备,确保动力不中断,整整几个小时,他们靠着一股劲儿撑了下来,等他从底舱爬出来,甲板上已经是一片狼藉,战友倒在血泊中,那一幕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战后,他默默留下了几颗锈蚀的铆钉,偷偷带下舰当纪念,那是他与沂蒙山舰之间最后的联系,退役后,他再没有登过军舰,但那段经历始终埋在他心底。 岁月流转,邓石已经白发苍苍,他从新闻里得知,新的沂蒙山舰将在上海开放参观,他盯着电视屏幕,眼神久久没有离开,家人试着帮他预约门票,可惜没抢到,他也没多说什么,只是第二天清早,悄悄带着那个布包,一个人坐车赶到了码头。 他没有说一句话,只是把那枚胸章放在手里,不停摩挲,他知道,自己这次可能是最后一次见到这艘舰,他站在入口外,看着人群进出,看着军舰那熟悉又陌生的舰体,脚步一直没有挪动,他记得,以前他们就是从这样的舷梯上船,每一步都踏得铿锵有力,那是属于他们的岗位,是他们守护的“家”。 这一次,他没带任何照相机,也没有手机,只是站着,安静地站着,他看着舰桥在阳光下闪耀,看着舰体上的舷号“988”,仿佛又听到柴油机轰鸣的声音,他手指轻轻按在徽章上,仿佛在听那段钢铁轰鸣的回声。 后来,他在舰队的安排下登上了这艘新舰,他穿过宽敞明亮的通道,走进干净整洁的轮机舱,看到满眼的数字化设备和智能控制台,一时间竟有些恍惚,他曾经工作的地方,靠耳朵听声音、靠手去摸温度;而现在,所有数据都清晰地显示在屏幕上,整个舰体像一个巨大的智能系统在运转。 他伸出手,摸了摸舱壁,那冰冷的金属表面让他一瞬间回到七十年前,他仿佛能感觉到那时候高温中传来的震动,柴油与海水混合的味道,手掌下的油污和汗水,他没有说话,只是用眼睛仔细看,用手指慢慢摸,把每一个细节都记进心里。 他站在舰桥上,望着远方的海面,那片海,他曾走过,也曾守过,现在,他老了,但舰还在,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安心感。 参观结束后,他从布包里取出那几颗锈迹斑斑的铆钉,交给了舰上的军官,那是他当年偷偷留下的,现在终于回到了属于它们的地方,这些铆钉后来被送往青岛的海军博物馆,与沂蒙山舰的舰史资料一同保存。 而那枚胸章,也被请入舰史室,与新舰徽并排放置,一个代表过去,一个代表现在,它们共同讲述着一段军舰的故事,也诉说着一名老兵的坚守与归属。 这次访问很快被媒体报道,网上流传着“旧船票登新战舰”的说法,消息传开后,又有二十多位老兵赶到码头,在军地协调下,他们也登上了舰艇,这一次,沂蒙山舰不仅打开了通道,也打开了记忆的大门。 两天后,舰队官兵登门拜访,为邓石送上了一本厚厚的纪念册,里面记录了沂蒙山舰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今天的全部变迁,封面上印着八个字:“胸怀寰宇,砺剑深蓝”,那是沂蒙山舰的舰训,也是几代海军官兵共同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