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两蒋灵柩现状:台湾不想要,亲人懒得管,“台独”分子泼油漆“泄愤” 台湾的慈湖,是

两蒋灵柩现状:台湾不想要,亲人懒得管,“台独”分子泼油漆“泄愤” 台湾的慈湖,是一个安静的地方。这里并不像闹市区那般车水马龙,而是充满了山水间的宁静与庄严。 2008年两岸关系缓和后,安放在这里的两蒋陵寝所在地成了大陆游客的观光目的地。 每年,可接待成千上万的游客,可谁曾想,因民进党不断地“去蒋化”,操弄政治意图,大搞“台独”意识,意图“去中国化”的恶劣行径,让这里不再平静。 2018年二二八,“台独”分子心头愤怒,抑制不住内心的情绪,于是带着涂料,悄悄地潜入了蒋介石灵柩所在的慈湖,给它泼上了红漆。 这一幕,被摄像机记录下,顿时在岛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这也是蒋介石灵柩自1975年以来,首次遭遇破坏。 虽说外部的漆被迅速清理掉,可那点点渗入缝隙的红色,却似乎在诉说着岛内政治风波的深层次冲突。 可话说回来,蒋介石灵柩为何至今未能入土? 蒋介石曾在生前明确表露过自己葬地的选择——那便是南京的紫金山中山陵。 但自从1949年蒋介石败逃台湾后,两岸关系持续紧张后,这个愿望就注定成了未竟之事。 于是,蒋经国带着父亲的灵柩将其暂厝在了台湾的慈湖,以待有机会回到大陆的那一天。 1988年蒋经国去世,灵柩同样没入土,就在离慈湖不远的大溪头寮。 和蒋介石一样,蒋经国也想着日后可以回到大陆老家。 然而,这一等却是数十年。 而即便是在台湾的土壤里,也没有为蒋介石和蒋经国找到一个安放之地的真正归属。 这段时间,台湾大搞“去蒋化”。民进党当局通过一系列举措,试图在台湾社会消除与蒋介石相关的象征。 拆除铜像、改名街道、改变教科书内容,甚至连蒋介石与蒋经国的陵寝也未能幸免。 蒋介石怎么都不会想到,死后竟都不能安宁。要是当年早点回归大陆,就不会在死后落得个有家不能回的下场。 近年来,民进党以所谓的“转型正义”为旗号,步步逼近蒋家的象征——两蒋灵柩。 2004年,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陈水扁曾提议,将两蒋灵柩迁葬于“国军示范公墓”——五指山。 这个计划一度得到支持,但蒋家后人却坚决反对,认为五指山位置偏僻,且岛内“反蒋”情绪愈加激烈,担心墓地难以得到安全保障。于是,这个“蒋陵”就这样空了10几年。 然而,民进党并未因此停止它的步伐。通过“去蒋化”的一系列政策,他们不断挑战两蒋的历史定位,试图将这一段历史从台湾的文化记忆中抹去。 更为直接的举措便是修改陵寝一词,将谒陵变为入营,将陵寝的官方称谓更改为营区。 这项举措不仅引发了蒋家后人的强烈反应,也激起了岛内不少民众的不满。 面对民进党的“去蒋化”政策,蒋家后人显然已经无力回天。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去蒋化”政策的推进,蒋家人的态度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蒋经国的儿子蒋孝勇和蒋经国的遗孀蒋方良,曾提议将灵柩迁回浙江奉化,然而,这个提议最终未能实现。 更为尴尬的是,蒋家后人对两蒋陵寝的管理显得力不从心。 2004年,蒋经国的儿子蒋孝勇猝然去世,第二年蒋纬国也因病去世。 蒋家这一代的继承人相继离世,使得灵柩的处理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而蒋家第三代如蒋孝严、蒋孝文后人多在政界、商界忙碌,对灵柩命运一概沉默。 另一方面,民进党始终把“去蒋化”当成推动“去中国化”的手段之一,不断操弄“台独”言论。 从1996年陈水扁“去蒋化”的一系列举动,到如今,在赖清德当局新一轮“台独”操作中,不仅计划大规模改街道名,还试图拆除剩余蒋介石雕像,把蒋陵用词改成“营区”,借此模糊台湾与中国近现代史的联结。 岛内舆论痛批,赖清德台当局为“台独”铺路。 历史一再证实,两岸有着共同的血脉,文化,同属中华民族,民进党当局一再违背历史,大搞去“中国化”只会适得其反,没有好下场。 参考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