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如果你经常看历史,很可能看到这么一句话:某某皇帝晚年性情大变。 比如汉武帝

如果你经常看历史,很可能看到这么一句话:某某皇帝晚年性情大变。 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甚至还有康熙、乾隆等。 这是为何? 这个问题有些复杂,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导致的。 【一是,生理问题。】 人作为碳基生命,越到晚年,疾病越多。常见的疾病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腰椎间盘突出、骨质疏松,还有各种炎症,甚至各种癌症等等。 有一些皇帝,晚年时吃各种丹药,导致金属慢性中毒。 因为这些疾病,让很多老人的身体功能退化,头脑反应迟钝,判断能力下降,性格变得多疑、敏感。 如此,就可能出现做事乖张,不可理喻,甚至大下杀手。或者,做事麻痹大意,轻信偏信。 说白了,一些皇帝晚年的性情大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老年病引起来了的。 在现代高度发达的社会,很多老人老了之后,也会因为老年病变得性格古怪。只不过,普通人家的状况没有得到普遍的关注罢了。 【二是,长期绝对的权力,导致认知的下降。】 看起来,这句话有些抽象。 举个例子吧,你把一个人,放到一个丛林里,每天满足他的各种需求,让他可以享受美食美色,并且给他有选择性地说些外界发生的事情。 久而久之,这人的“认知”基本废了,他所有的判断来自身边人的言论,这就会缺乏正确的判断。 一个皇帝,也是如此。 年轻的时候,皇帝有精力和更多人交流,甚至有精力亲身去了解一些事情。 老了后,没有精力做这些事情,会轻信一小部分人。这就造成了偏听偏信,一些近臣就会蒙蔽他的双眼和头脑,进而影响认知水平。 认知下降了,判断力下降了,但权力依然在握,于是,老皇帝们大概率做出或荒唐或残忍的事情。比如,汉武帝制造的巫蛊之案,唐玄宗引起的“安史之乱”等等。 所以说,身居高位,如果依赖于某一个人做决策,就会很危险。如果有一个决策委员会,就会避免一些风险的出现。 【三是,一些解决不了的“焦虑”,让老皇帝们性情大变。】 老皇帝们的焦虑,主要来自四块,一是身体跟不上趟了,还要品尝疾病痛苦,焦虑!二是面对一天天逼近的死亡,焦虑无比;三是,对于接班人的问题,会出现焦虑。四是,担心有人会谋权篡位,焦虑的睡不着觉。 这其中,接班人的问题,常常会把一个老皇帝逼疯,他担心:如果接任的不是有能力的儿子,江山会出现大变化啊!甚至,他会担心选出来的接班人会提前谋权篡位。 因此,汉武帝担心太子生乱,逼死了儿子。唐太宗废了好几个继承人,最后才选了李治。 朱元璋为了孙子的统治,利用“蓝玉案”杀了大量的文臣武将。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就是他的疑心导致的。 一个有着各种焦虑的老人,性情大变,其实是大概率的。如果没权力还好说,权力那么大,会导致做出各种错误的决策。 【可以这样说,那些英明的皇帝,到了晚年性情大变是正常现象,如果没有性情大变,就说明两件事:要么是死得早,五十之前就死了。要么是自我控制能力极强,否则避免不了“性情大变”的。】 别说那些大权在握的老皇帝了,就你我等人,在退休后、在65岁之后,能够保证心态的平稳,能够保证抵御各种焦虑吗? 有些难啊!

评论列表

苏米
苏米 2
2025-07-10 13:40
[赞][赞][赞]
优质男
优质男 1
2025-07-10 11:21
宋仁宗在位42年五十三岁,与唐太宗年龄相仿,在位时张士逊作为帝师当了八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其余大量的名人出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包括范仲淹,韩崎,富弼,文彦博,欧阳修等40余人次,平均一年左右,仁宗晚年无子,身体中风,饱受身心折磨,但从未出现昏庸暴虐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