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40岁的白兰花勾引宋霭龄23岁的儿子,在马尼拉成婚,宋霭龄气得浑身颤抖,结果白兰花用不到10年时间,让宋霭龄对她感恩戴德。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9年,马尼拉的一个普通清晨,一场没有亲友团、没有媒人、没有父母祝福的婚礼悄然举行,新郎是孔令侃,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和宋霭龄的长子,年仅23岁;新娘是白兰花,一个40岁的女人,出身青楼,曾是宋霭龄多年的麻将搭子,没有人想到,这样一桩看似荒唐的婚姻,会在之后的岁月里,成为孔家最意想不到的转机。 这段婚姻的起点,注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佳偶天成”,白兰花出生贫寒,幼年即被卖入青楼,靠着自身的聪明与情商,在旧上海站稳脚跟,逐渐融入上层社交圈,她不属于那个时代定义下的“正统女性”,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被书香浸润的气质,却靠着对人性的把握和自身的手腕,在复杂的环境中游刃有余。 她与宋霭龄相识于麻将桌,在那个年代,打麻将不只是消遣,更是一种社交方式,白兰花因为常年混迹上流圈,深知何时该说什么话,何时该闭嘴,她在牌桌上从不逞强,却总能赢得人心,宋霭龄曾一度对她颇有好感,甚至在某些私事上愿意与她倾诉,正是这种关系的建立,让白兰花有机会接触到孔令侃。 孔令侃从小就是被宠大的孩子,生在民国政商核心家庭,自幼赴美留学,回国后却不好好经商或从政,反而沉迷于舞厅、赌场和夜总会,他有才气,也有野心,但更有一身公子习气,家人对他寄予厚望,却也频频失望,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遇到了白兰花。 婚讯传回重庆,孔家震怒,宋霭龄彻夜未眠,孔祥熙愤而摔物,他们无法接受这个女人进入孔家,不仅因为她的出身和年纪,更因为这桩婚姻绕开了所有“家规”,他们试图用金钱、权势、压力去改变儿子的决定,却徒劳无功,孔令侃断然拒绝家族的干涉,带着白兰花远赴南洋,开始了没有家族支持的生活。 生活初期并不宽裕,宋霭龄切断了所有经济来源,孔令侃必须靠自己,白兰花没有怨言,她清楚这是他们必须付出的代价,她开始协助孔令侃经营生意,从账目到人脉,从物流到谈判,她都亲力亲为,她不懂经济学,但她懂人性,也懂行情,几年之间,他们在南洋设立的公司不但站稳了脚跟,还逐渐盈利,甚至超越了孔家在国内的部分企业。 战争临近时,白兰花更展现出令人意外的担当,她亲自押运一批军需物资,从沿海辗转运往内地,几次差点被截货,这批物资恰好正是宋霭龄所在机构急需的,她没有多言,没有邀功,只是托人捎了一句:“家里人急用,当然得帮,”这份沉着和果断,让宋霭龄第一次重新审视这个“原以为不配”的女人。 那年冬天,宋霭龄主动约见白兰花,没有道歉,也没有解释,只是交代她帮忙打理孔家的企业账目,这一举动,等于承认了她的位子,自那以后,白兰花不再是被排斥在外的“那个女人”,而是孔家内院的常客,甚至逐渐成了主事人,孔令侃依旧不改浮躁性格,但在她面前却一改常态,凡事听从安排。 几年的时间里,白兰花默默经营,不仅稳住了孔令侃,也稳住了孔家的商业根基,她不只是贤内助,更像是一个掌舵人,她没有改造孔令侃的性格,却引导他逐渐成熟,曾经的花花公子,在她的影响下,开始认真学习商业知识,参与公司事务,甚至在之后重新赴美进修。 1949年,局势动荡,孔家决定迁往台湾,这一次,白兰花再次挑起重任,她一人打点所有行李、安排行程、分配子侄的去处,落脚台北仅一周,她便租下两层洋楼,将一家老小安顿得井井有条,宋霭龄从未吩咐,却也无话可说,她清楚,白兰花是唯一能在这种混乱中拿得出主意的人。 从此之后,任何重要场合,白兰花都在宋霭龄身侧,她不再是外人,而是“我们家的兰花”,亲戚来访,她出门迎接;逢年过节,她坐主位,没有人再提她的身世,也没有人再质疑她的年龄,她用十年的时间,把曾经所有的偏见一一击破,不靠争吵,也不靠辩解,而是靠结果。 白兰花此生没有生育,但她把孔家的下一代照顾得妥妥帖帖,她不多言,不抢风头,却在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年老后,她在台北一处小院中安度晚年,每日喝茶、养花、写信,有人曾问她,如何赢得这场命运的博弈,她没有回答,只是抬头望着墙上的那张照片——马尼拉婚礼上,她站在孔令侃身边,神情沉静,眼中却带着不容动摇的光。 那是一种清醒的目光,她知道自己的位置,也知道别人的眼光,但她不躲、不怨、不争,以一种几乎不被时代允许的方式,站稳了脚跟,她不是传奇人物,也没有惊世才华,她只是一个被命运推入漩涡的人,却不肯随波逐流,她没有改变世界,却改写了别人对她的定义。 信息来源:最华人:青楼女子嫁给富二代,无儿无女还被宠成宝,她究竟有何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