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三毛不顾一切跑到新疆,希望可以和76岁的王洛宾同居,谁料,只因为王洛宾拒绝和她同房,一气之下,当晚直接回到了台湾,之后给王洛宾寄去一封信,没想到却成了她的绝笔信......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她是一团火,总想在燃烧中重生,他却是一块石,只想在风霜后沉静,当这两种生命底色,在命运的牵引下相遇,一场看似灵魂相吸的深情,最终滑向了一场宿命的错位。 三毛,一个为情感体验而生的人,早年休学,让她在书本里构建了对世界的浪漫想象。 成年后远渡重洋,漂泊的经历更是把洒脱不羁刻进了骨子里,她人生的最高光时刻,是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的传奇爱情,可这场爱恋的终点,却是荷西的意外溺亡。 巨大的创伤,让三毛的世界成了一片荒漠,她靠写作疗伤,作品风靡一时,但那份对极致情感的依赖与渴望,也成了她此后人生的底色。 到了1990年,荷西已离去十年,46岁的三毛,内心依然是空的,迫切需要一根精神上的救命稻草。 雪上加霜的是,她的身体也亮起红灯,子宫内膜增生的问题让她情绪低落,对生命更添了一份绝望。 1988年,三毛在台湾偶然听到《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瞬间让她产生了共鸣,她开始了解这首歌的作者,并通过朋友和他取得了联系。 隔着千山万水,两人开始通信文字营造的默契,让三毛产生了一种错觉,她认为,这个比自己大30岁的男人,或许就是生命里的另一束光。 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动身了,1990年4月,三毛敲开王洛宾在乌鲁木齐的家门,眼前77岁的老人,白发稀疏,与她想象中英姿勃发的“歌王”相去甚远。 可是一番深谈下来,王洛宾谈吐间的智慧与眼底的孤寂,彻底征服了她,在那个狭小的客厅里,两个艺术灵魂仿佛找到了知己,分享着创作的甘苦和生命的痛。 这一次短暂的见面更是让三毛确定自己找到了真爱,她写给王洛宾的信也越发的直接,多次示爱,可面对这份滚烫的情感,王洛宾的回信却很平静,这份克制与退缩,让三毛越发煎熬。 不甘心的她,在同年8月再次飞往乌鲁木齐,这一次,她带着明确的同居期待,希望能将王洛宾视为最后的港湾。,当她提出希望和王洛宾的关系更进一步时, 他用沉默和距离,一次次拒绝了三毛对亲密关系的渴望,他以为这是对她的保护,可在三毛看来,这无异于最残忍的拒绝,让她身为女性的尊严与幻想彻底破碎。 一次激烈争吵后,三毛彻底心死,在新疆待了一个多月,某个天还没亮的清晨,她趁着王洛宾还在沉睡,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这个地方。 回到台湾后,她给王洛宾写了最后一封信,谎称自己将与英国老友订婚,以此为这段感情画上一个体面的句号,谁知,这竟成了她的绝笔。 1991年1月4日,距离从乌鲁木齐黯然归来不过数月,三毛在医院结束了她的生命。 三毛用尽一生去追求爱情,甚至将爱情当作信仰和解药,她需要的是奋不顾身的拥抱。 王洛宾,在耗尽了半生去抵御时代的风浪后,他需要的是安宁与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