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去世,享年63岁。他在遗嘱中留下了这样的话给他年仅3

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去世,享年63岁。他在遗嘱中留下了这样的话给他年仅34岁的妻子:“我去世后,你可以考虑再嫁,但有一点你必须切记,那就是不要以我的名义出售任何财物,同时,不要动用教育部寄来的款项,你的生计务必自力更生。” 陈独秀这人,提起他,真是满满的历史味儿。1879年10月9日,他生在安徽怀宁县,小时候脑子就好使,17岁中秀才,18岁跑杭州读书,后来还去了日本,眼界大开。清朝末年,他看不下去国家那破样子,干脆投身革命。先是搞《新青年》,喊着“民主”“科学”,点燃新文化运动的火。1919年五四运动,他又是大咖,带着年轻人闹腾。1921年,他跟李大钊等人把中国共产党弄起来,自己当了第一任总书记,牛得不行。 可人这辈子哪能总顺风顺水?1925年大革命后期,他决策失误,党吃了大亏。1929年,他因为支持托洛茨基主义被开除出党,从此跟辉煌日子拜拜了。1930年,他化名“李先生”躲上海,日子过得紧巴巴。就在这时候,他碰上了潘兰珍,一个比他小29岁的女人。 潘兰珍是江苏南通人,1908年生的,家里穷得叮当响。四岁时,她跟爹妈逃难到上海,小小年纪就在街头捡破烂。十几岁进了纱厂干活,苦得要命,还被工头欺负,生了个孩子没多久就没了。后来她去烟草公司混口饭吃,1930年跟陈独秀认识了。俩人岁数差老大,但都苦出身,聊得来。陈独秀学问高,人也暖,潘兰珍觉得靠谱;潘兰珍年轻能干,也让陈独秀觉得日子有盼头。年底,他们结了婚,过得简单但踏实。 可好景不长。1932年10月,陈独秀被抓,潘兰珍才知道他原来是大人物。她没跑,跑到南京监狱附近租了个破屋子,靠给人缝衣服过日子,隔三差五去看他。1937年,陈独秀放出来,俩人带着养女潘凤仙跑四川江津,投奔朋友邓仲纯。可邓家老婆看不上他们,陈独秀一气之下搬出去,住进一间土屋。日子更苦了,潘兰珍精打细算都撑不下去。她想用教育部寄来的2万块稿费救急,可陈独秀跟部长吵过架,死活不让动这钱。 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病死了,走之前留下那份遗嘱:让潘兰珍可以再嫁,但不能拿他的名头卖东西,也不能用教育部那笔钱,得自己养活自己。他死后,潘兰珍没乱来,葬礼办完就在江津农场干活。抗战结束了,她带养女回上海,靠做针线活和打零工过日子,从没靠陈独秀的名头捞好处。1949年,她41岁,也走了。这遗嘱咋回事?其实陈独秀是真心疼潘兰珍。他知道自己名声复杂,政治身份敏感,怕她以后被人利用或者连累,所以让她别沾自己的东西,自己闯出一条路。他还让她可以再嫁,是希望她别守着他的影子过一辈子,能有个新开始。这既是他对她的爱,也是他对自己信念的坚持。 陈独秀这一生,年轻时意气风发,晚年却落魄得不行。可他从没放弃过自己的想法,哪怕穷死,也要守住底线。他的遗嘱不是冷冰冰的交代,是他对妻子最后的牵挂。他跟潘兰珍的感情,也不是啥浪漫传奇,就是两个苦命人互相取暖,挺实在的。 再说潘兰珍,这女人也不简单。丈夫死了,她没哭天抢地,也没靠谁,硬是自己撑下去。她守着遗嘱,没动那笔钱,也没卖陈独秀的东西,靠自己活到最后。这份韧劲儿,真挺让人佩服。 再想想那时候的社会,1942年,抗战还没结束,四川江津那种地方,物资少得可怜,普通人吃饭都难。陈独秀让潘兰珍自力更生,不是不疼她,是知道靠别人没用,只能靠自己。那笔教育部款子听着多,可他跟部长闹翻了,用了说不定还有麻烦。遗嘱里这些安排,其实是他对现实的清醒认识。 从更大的角度看,陈独秀这人挺矛盾。他早年喊着打破旧社会,可自己晚年还是被旧社会压得喘不过气。他搞革命是为了啥?不就是想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吗?可到头来,他自己都没过上。他的遗嘱,既是他个人的交代,也像是在跟那个时代说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