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2年,八路军联络员遭14名日本兵围困,走投无路时上演反杀奇迹。[微风] 1

1942年,八路军联络员遭14名日本兵围困,走投无路时上演反杀奇迹。[微风] 1942年10月的太行山区,雾气弥漫,能见度不足20米,八路军联络员司凤梧正在执行一项紧急任务,将敌军动向情报送达指定地点。 这名27岁的河南辉县农家子弟,从小跟随父亲司元庆习武。司元庆曾在1931年豫北武术擂台赛中获胜,15岁的司凤梧就能举起百斤石担。 1938年日军入侵豫北,他毅然参军加入太行军区第五军分区。 凭借出色的体能和山地作战经验,司凤梧很快成为武工队的骨干成员,他山地行军速度能达到每小时8公里,在崎岖山路上如履平地。 当天上午,司凤梧行至辉县黄水乡附近的山坳时,突然察觉到异常,四周的鸟叫声停止了,树叶的沙沙声也消失了,多年的战斗经验告诉他,这里有埋伏。 果然,十几个身影从雾气中显现出来,全是荷枪实弹的日军士兵,司凤梧迅速数了一遍,正好14人,看装备应该是关东军精锐部队。 日军显然是有备而来,他们呈扇形包围,切断了所有退路,领头的军曹用生硬的中文喊道,八路的,投降不杀! 司凤梧没有回答,而是观察着周围地形,这里三面环山,唯一的出路被日军封死,但他注意到左前方约50米处有一片密林,如果能冲过去,还有一线生机。 战斗瞬间打响,司凤梧一个翻滚躲开第一轮射击,同时掏出盒子炮还击,多年的射击训练没有白费,第一枪就撂倒了一名日军。 在密林中,司凤梧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灵活的身手,与日军展开游击战,他时而躲在大树后射击,时而利用地形差迅速转移,半小时内,又有两名日军倒下。 但司凤梧的弹药也快用完了,右臂还中了一枪,血流不止的伤口让他的动作开始迟缓,日军的包围圈也在缩小。 就在这时,他发现了一个废弃的炭窑,这种山区常见的土窑只有一人多高,入口狭窄,但内部相对宽敞。 司凤梧果断钻了进去,狭窄的入口成了天然屏障,日军无法展开人数优势,三名日军试图冲进来,都被司凤梧用刺刀放倒。 窑内的战斗异常惨烈,在这个不足十平方米的空间里,司凤梧充分发挥了武术优势,没有枪声,只有刀刃相撞和肉体搏击的声音。 又有四名日军倒在炭窑里,剩下的日军不敢再进攻,只能在窑口射击,但弯曲的窑洞结构让子弹大多打在石壁上。 天色渐暗,司凤梧知道机会来了,他收集了阵亡日军的武器弹药,包括三支步枪和十几发子弹。 趁着夜色掩护,司凤梧从炭窑的另一个出口悄悄爬出,这个出口隐蔽在杂草丛中,日军并未发现。 他贴着山壁慢慢移动,避开日军的视线,当距离足够远时,突然起身向密林深处狂奔,熟悉地形的优势在此刻显现,而在黑夜中迷失方向的日军只能望洋兴叹。 这场持续六小时的战斗,最终以日军9死3重伤2轻伤的结果告终,司凤梧虽然身负重伤,但成功突围,被当地村民救回八路军驻地。 1943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授予司凤梧“战斗英雄”称号,太行军区司令员李达在表彰大会说:“这体现了革命战士在绝境中的顽强意志。” 新中国成立后,司凤梧回到家乡辉县工作,从事基层行政工作,他从不向人炫耀往昔的战功,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每当有人问起当年的战斗,他总是淡然一笑,那都是被逼出来的,任何一个八路军战士遇到这种情况,都会拼命的。 1995年,司凤梧因病去世,享年80岁。辉县革命烈士纪念馆至今还陈列着他当年使用的军用水壶和腰带。 这些斑驳的物件,无声地诉说着那个年代普通人的不平凡选择,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千千万万个司凤梧用血肉之躯,书写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信源: 《华北治安战》 《太行军区第五军分区组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