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文帝时,名医淳于意被判肉刑。官兵过来抓捕时,五个女儿追在身后哭泣:"父亲,不要走。"淳于意回头看着哭成泪人的女儿们,心中又痛又怒,大骂:"生女儿有什么用,关键时候连个拿主意的人都没有!" 事情要从三个月前说起。淳于意时任齐国太仓令,精通医术,在当地颇有名望。那年春天,临淄侯刘襄的宠妾染病,派人召淳于意诊治。淳于意诊脉后发现只是普通风寒,开了温和的方子。不料侯府管家私下塞给他一包药粉:"侯爷要见效快的。" 淳于意将药粉掷还:"此乃虎狼之药,虽能退热,却伤根本。"管家冷笑:"你一个太仓令,也敢违抗侯爷?"次日,那宠妾病情加重,临淄侯大怒,以"庸医害命"的罪名将淳于意下狱。 审判出奇地快。主审的郡守是临淄侯的门客,根本不听淳于意辩解。按汉律,官员渎职当处肉刑。判决那天,淳于意看着竹简上的"斩左趾"三个字,双手不住颤抖。作为医者,他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押解进京的路上,淳于意发现小女儿缇萦一直悄悄跟着囚车。那日宿营时,他故意大声对差役说:"听说长安的肉刑场就在西市,刽子手一刀下去,脚趾就飞了。"躲在树后的缇萦听了,捂着脸跑开了。淳于意松了口气,以为女儿终于知难而退。 他不知道的是,缇萦找了块麻布,咬破手指开始写字。她记得父亲教过,《诗经》里有"父兮生我,母兮鞠我"的句子,但她写不出那么文雅的话,只能把心里想的都写下来:"民女愿意当奴婢,换父亲不受刑。" 到长安那天,缇萦在城门口被拦住。可距离父亲行刑的时间已经很近了,她不想看到父亲受此刑法。 这一路上缇萦吃尽了各种苦头,她一个闺阁女子翻山越岭的来到这里,如若不能救下自己的父亲,那她就算是死都无法安心离去。 想到父亲日后可能会遇到的遭遇,缇萦哭的很伤心,她向来不爱哭,可这次她的泪水却如同决堤般涌出,不远处,一个衣着华贵的男人把她的惨状看了去。 "带她去廷尉府。"周亚夫吩咐随从。廷尉张释之看了血书,摇头说:"案子是齐郡判的,要翻案得陛下点头。"周亚夫想了想:"明日我面见陛下时提一提。" 第二天朝会上,周亚夫呈上血书。汉文帝看完,问左右:"这个淳于意,医术如何?"有位侍医答道:"确是高手,先帝在时曾召他入宫诊脉。"文帝点点头:"传旨,让淳于意来见朕。" 淳于意被带到未央宫时,几乎认不出跪在殿中的缇萦。女儿瘦得只剩一把骨头,手指上的伤口结了厚厚的痂。文帝问他:"你女儿说愿意代你受刑,你怎么看?"淳于意重重磕头:"臣有罪,但小女无辜。臣愿受刑,只求陛下让她回家。" 文帝站起身,走到缇萦面前:"你识字?"缇萦低声回答:"父亲教的,不多。"文帝又问:"知道肉刑是什么意思吗?"缇萦抬起头:"知道。断了脚的人,以后就不能走路了。" 殿中一片寂静。过了许久,文帝对大臣们说:"朕一直在想,断人手足,除了让人变成残废,还有什么用?"他转向张释之:"重新拟定刑罚,肉刑一律改为劳役。" 淳于意被赦免后,带着缇萦回到齐国。临淄侯因诬告被削去食邑三百户。这事传开后,各郡县上报了许多类似的案子,文帝下令全部重审。第二年的诏书上写着:"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 缇萦后来跟着父亲学医,成了当地有名的女医。有人问她当年哪来的勇气去长安,她总是说:"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父亲的手是用来救人的,不能废了。" 消息来源:《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