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曹操攻下汉中后,俘虏了马超之妻董氏。他暼见一人笑嘻嘻地说:“君子不夺人所爱,她归

曹操攻下汉中后,俘虏了马超之妻董氏。他暼见一人笑嘻嘻地说:“君子不夺人所爱,她归你了!”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麻烦顺手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日后随时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感谢您的支持呀! 马超,这个名字在三国史里,多少带着些传奇色彩。他出身于陕西兴平的马家,父亲马腾是西北一带说得上话的汉末边将。祖辈靠着刀枪打拼出来一份家业,到马超年轻那会儿,家里虽然谈不上顶级世家,但也是当地的名门望族。马超本人从小身手好,天性耿直,不少人夸他“建勇”,意思是说他打仗勇猛,办事有冲劲。 可马超这一生,真正让他扬名的,却不是家传的功名,而是一场场刀头血雨的混战。二十多岁,他就跟随父亲和关中诸侯周旋,一度与曹操联手剿灭郭援等西北敌军,算是为朝廷立下头功。可世事无常,乱世之下,父子兄弟为了活路,往往不得不两头下注。 等到曹操彻底掌控中原,马腾举家进京,马超独自留在西北。父亲兄弟被曹操一网打尽,马超这才彻底站到了曹操的对立面。潼关一战,马超差点让曹操葬身黄河,曹操亲口感叹:“马超不死,我无葬地!”只可惜,最后还是兵败凉州,孤身退到汉中。 到了汉中,马超名义上投奔张鲁,但心里清楚,这只是权宜之计。家破人亡,他的正妻杨氏和长子都已死在冀城变乱中,留下来的只有庶妻董氏和庶子马秋。那时的马超,身边亲人早已四散,有的被杀,有的下落不明,只剩堂弟马岱随身。人生的风雨打到这里,不论马超怎样不服气,命运的棋局已无处可逃。 这时的汉中,局势复杂。张鲁自称汉宁太守,虽割据一方,却没有称王。他手下有位谋士,名叫阎圃,是巴西安汉人,原本只是地方上的文士,靠着沉稳和远见,成为张鲁最信赖的人。阎圃一向主张低调行事,见张鲁有称王的野心,及时劝阻,让张鲁得以保存家族和地盘。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大军南下,汉中一战定局。张鲁兵败退守巴中,无奈投降。曹操收编了张鲁部众,对阎圃等人加以重赏。不久,曹操命令搜捕马超的家属,董氏和马秋随同汉中陷落而被俘。从那一刻起,董氏命运就再无自主可言。 董氏本是凉州本地人,出身不高,却因容貌和性情被马超纳为庶室。马超北地败亡,她与马秋被迫滞留汉中,虽未享荣华,却也在动荡中小心求存。马超失去家乡后,董氏和儿子成了仅存的寄托。 然而好景不长。曹操平定汉中,张鲁旧部多被优待,唯独马超一家成了典型的“反贼余孽”。曹操自古精明,知道董氏身份特殊,既不能杀,也不能随意处置。正史中记载,曹操直接把董氏赏给了阎圃。乍一听,这有点冷酷,但放在那个年代,女人作为俘虏成了政治奖赏,早已是战乱里常见的现实。 在很多人眼里,这样的安排算不得善待,但放在当时来说,阎圃能得董氏,也算是一种升迁与肯定。阎圃表面接受曹操的安排,内心其实明白这并不是什么美差。董氏作为马超的妻子,不论怎么说,都带着“前朝遗孽”的标签,稍有差池就可能引来麻烦。 董氏自己的命运也并不轻松。前半生随夫颠沛,后半生成了降将之妾。史书里没记她在阎圃家有子女,也没说她被怎样苛待,大概率就是个谨慎度日的主母,直到去世。真正令人难受的,是她的儿子马秋。曹操把马秋交给张鲁,张鲁为了讨好新主,竟亲手杀了马秋。这对马超来说,几乎是第二次家破人亡的噩耗。 曹操这样做,其实不仅仅是出于赏罚分明,更有分化收编的考虑。赏阎圃以董氏,是拉拢降将,处死马秋,则是斩草除根,防止马超东山再起。这种手段虽冷,但在三国那个刀口舔血的世界里,却再正常不过。 阎圃从地方士子变成京师侯爵,一步步靠的是清醒与谨慎。张鲁投降后,阎圃自知失势,立刻转而忠于曹操,安分守己做官到老。他和董氏的关系,史书不细说,也许平淡,也许尴尬。董氏那份属于马超的记忆,也只能在家中慢慢消磨掉。 等到马超归入刘备帐下,西川再起,很多人都觉得他又有了出头的机会。可事实上,马超此生最好的时光,早就被汉中一役断了根。堂弟马岱成了唯一的亲人,等到马超死前,他把马岱托付给刘备,说“二百口人都已被杀光,只有这一支血脉”。对于董氏和马秋的下场,马超心中必有遗憾,但世事无常,只能咽下。 阎圃则是另一种命运的代表。出身士族,投身张鲁,善于劝谏,懂得自保。他能善终于曹魏,是少有的“降将善终”例子。封地、爵位、家族延续,这些都是那个年代绝大多数草根所羡慕的命运。 曹操那句“君子不夺人所爱,她归你了”,正史没写太多,只留下了这样的故事流传下来。许多老一辈的读书人,甚至会拿这句话当成机智处世的典范,背后却是无数女人在权力漩涡里的身不由己。董氏在史书里只留下一句话,余生如何,无人问津。她的女主身份,只是权谋里的一枚棋子。 从马超的西北飘零,到董氏的身不由己,再到阎圃靠谨慎善终,三国乱世里,每个人都在命运的大潮中被推着走。草根、名门、女人、英雄,最后都在这场权力洗牌中各自散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