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贵州精准配置土地要素 积极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范洋)土地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7月9日,记者从“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助力贵州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贵州省围绕“两统一”职责,坚持“保护与保障并重、服务与监管并行”,高度重视用地要素保障服务工作,全力保障项目建设用地,精准配置土地要素,积极助推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国土空间规划是土地要素保障的基本依据。贵州以“多规合一”改革为抓手,推动高水平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严守底线,划定“三区三线”。秉持“底线思维”,遵循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优先顺序,统筹粮食、生态、能源、文化等安全空间,优化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全省“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经国家审查通过并同意启用。编制省级规划,引领空间格局。完成首部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获国务院批复,由省政府印发和公开。规划提出构建“一环两区、四山八水、一群三带、双向开放”的总体格局,为全省开发保护建设活动提供空间指南。高位推动,保障市县级规划落地。省委、省政府专题研究审议各市(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县级规划提级由省人民政府审批。在省委、省政府推动下,9个市(州)规划于2024年底至2025年1月全部获批,72个县级规划已获省政府批准,为“六大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落地提供了规划支撑和空间保障。

严守耕地红线,扛稳粮食安全责任

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贵州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始终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压实耕地保护责任。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将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严格落实国家考核要求,加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考核,严格落实党政同责、终身追责。贵州省2023和2024年度全面完成国家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任务。深入推进占补平衡制度改革。细化落实国家有关要求,省级出台实施细则,将非农建设、农业结构调整、造林种树等各类占用耕地行为统一纳入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拓宽补充耕地来源,支持并指导各地有计划、有目标、有节奏地开展补充耕地,为各类项目落地提供保障。推进林耕空间布局优化。有序推进2025年度60万亩园林地上山、耕地下山,实事求是制定县级林园耕置换实施方案,进一步解决好耕地认定、林园耕置换、耕地恢复等问题,全面推进耕地保护工作。

精准配置资源,保障重大项目落地

土地要素支撑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贵州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实体经济。分类制定措施。研究出台支持“四化”“强省会”、农村产业融合、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及矿山、风电、光伏等产业项目用地保障措施;支持重大水利、线性工程分期分段报批,支持重大项目按规定申请先行用地。健全保障机制。建立用地要素保障省、市、县三级联动和省直部门协作长效机制,省自然资源、发改、交通运输、水利、林业等部门联合建立了重大项目用地保障、多元保障联动机制,成立工作专班,明确专人负责,强化部门纵横沟通对接,共同研究解决用地保障涉及的困难,有效做好保障服务。精准配置计划。依据真实有效项目落地配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国家和省政府重大项目用地清单的单独选址项目,用地审批时直接申请国家配置指标;其他项目用地,统筹使用盘活计划、专项计划及增减挂钩计划等,做到合理用地计划应保尽保。坚持节约集约。大力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处置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创新供地模式,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弹性年期供应等,降低企业用地成本。

深化科技创新,提升服务质效

强化科技、数据支撑是提升土地要素保障服务质效的关键。贵州聚焦用地审查报批信息化、可视化、规范化、高效化,推进审批服务平台建设。建成用地审查报批管理服务系统。对照国家新要求,建成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监管系统,升级用地审批系统,实现“计算机智能+人工”双向联动审查、用地审批全流程监管;建成集选址服务、调度服务、政策查询于一体的重大项目建设多元保障联动系统,清单化动态管理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创新研发“贵州省村庄规划便民服务系统——黔村规APP”。构建“规划选址、耕保巡查、宅基地报批、公众服务”四大核心模块。依托智能化技术实现建设用地合规性智能审查,将村民宅基地报批等环节升级为电子化流程,压缩审批周期,提升乡村规划管理效能与便民服务水平。建成“兴黔地通”“贵州省招商用地地图”等服务平台。汇聚土地管理要素,推动惠企政策直达企业,企业可通过平台了解、选择建设用地,破解政府存量土地闲置、企业找地难题,优化营商环境。

2024年以来,全省有16条高速公路用地获批,1个机场、2条铁路、3条航电枢纽、154条国省干道、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落地,214座重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用地得以保障,241个能源项目建设用地得以落实,涉及黄桶至百色铁路、贵阳抽水蓄能电站、铜仁花滩子水库等数十个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同时,还有472个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项目,通过用地预审,涉及土地面积11.57万亩,持续助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审:范洋

二审:汤成伟

三审:熊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