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刘长卿患有阴重之疾,就是“疝气”,于是常年用布袋托起下体,以便减轻点痛苦。李季兰是唐代有名的交际花,她知道刘长卿有这种病。一天,她突然当着众人问刘长卿:“山气日夕佳?”刘长卿知道这是调侃他呢,笑着回答说:“众鸟欣有托。”举座大笑。 刘长卿,字文房,是唐代赫赫有名的诗人,尤其擅长五言诗,自诩“五言长城”。他生于开元年间,祖籍宣城(今安徽宣城),后来搬到洛阳。年轻时家境贫寒,考了好多次才在天宝八载(749年)中了进士,开启仕途。可惜,他运气不好,性格又太耿直,不肯巴结权贵,仕途坎坷得像过山车。他先是被诬告下狱,后来贬到南巴(今广东电白)。大历年间,他在鄂岳当转运判官,又因为不肯帮观察使吴仲孺私吞财赋,被诬贪污,贬为睦州司马。直到建中元年(780年),他才当上随州刺史,大家都叫他“刘随州”。 刘长卿的诗写得清新脱俗,特别擅长用五言描绘自然风光和自己的遭遇。比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短短二十字,雪夜山村的景象跃然纸上,意境悠远。他的诗风跟李嘉祐、皇甫冉这些诗人有点像,清丽流畅,别具一格。 再说李季兰,原名李冶,字季兰,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她生在开元年间,小时候就聪明得不得了,六岁写《蔷薇》诗:“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架却”听着像“嫁却”,她爹觉得这闺女心思太野,就把她送到剡中玉真观当了女道士。那时候唐代的道观可不像现在这么严肃,风气挺开放的,女道士常跟文人混在一起。李季兰长得漂亮,又会弹琴写诗,才思敏捷,名气传遍了。她跟朱放、陆羽、皎然这些大V关系都不错,诗写得也好,比如《送韩揆之江西》,五言功底扎实,刘长卿都夸她是“女中诗豪”。 李季兰跟刘长卿的交集,不光是因为他们都是诗坛高手,还因为一次有名的诗词对答。她知道刘长卿有个“难言之隐”——疝气,常年得用布袋托着下体,走路都费劲。这病在古代可不好治,刘长卿只能这么对付着减轻痛苦。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乌程开元寺的一次文人聚会上。那天,大家正聊得热火朝天,李季兰突然看着刘长卿,冒出一句:“山气日夕佳?”这句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字面是夸山间空气好,可谁都听得出她在调侃刘长卿的疝气——“山气”暗指下体,“日夕佳”像是说一天到晚都“挺好”。这招够损的,大家都等着看刘长卿怎么办。 刘长卿愣了一下,随即笑了起来,不慌不忙回了一句:“众鸟欣有托。”这句出自陶渊明的《读山海经》,表面是说鸟儿有了落脚处,暗里却拿布袋比作“托”,还顺手把“众鸟”甩给李季兰,影射她跟不少男人关系暧昧。话说得巧妙又不失风度,众人听了先是一愣,然后哄堂大笑,都夸这对答绝了。 这事儿乍看是场玩笑,其实挺有意思。刘长卿用诗化解尴尬,还反将一军,显出他的急智。李季兰呢,虽然调侃得有点毒,但也透着对刘长卿的关注和诗词功底。这两人你来我往,诗里藏针,难怪大家笑得停不下来。 刘长卿后来在随州当刺史,干得还不错,清正廉洁。可惜好景不长,建中二年(781年)李希烈造反,随州也乱了,他只能带着家人跑路,先去淮南,后来流落到吴越一带。颠沛流离中,他还是没放下笔,写了不少诗抒发感慨。比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字里行间满是对乱世的叹息。他大概在贞元六年(790年)去世,留下了十卷诗集,五百多首诗,影响不小。 李季兰的命运更曲折。她四十多岁时被唐玄宗召进长安,在宫里待了一个多月,献了几首诗。玄宗挺欣赏她的才华,可惜嫌她年纪大了,就赏了点东西让她回老家。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叛将朱泚占了长安,李季兰跟他通过信,还送了诗。叛乱平定后,她被抓起来,唐德宗觉得她不忠,直接下令处死。784年,她死于狱中,大约七十一岁。她的诗大多散失了,只剩十六首,像《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感情真挚,挺打动人。 刘长卿和李季兰的这场对答,成了唐代文坛的一段传奇。不光是因为诗用得巧,更因为它让我们看到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那时候社会风气开放,文人聚会用诗词交流感情,妙语连珠的事儿常有。这段故事流传下来,后人读了既觉得好笑,又佩服他们的才华。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