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4年,46岁的雍正皇帝在紫禁城内廷选妃,却在翻阅侍寝名单时犹豫了。
雍正二年,正是雍正皇帝登基不久之时,他正励精图治,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巩固自身统治。新政带来的阻力不容小觑,朝堂内外反对之声此起彼伏。尤其是与十四阿哥胤禵的嫌隙,更是宫中公开的秘密。胤禵曾是康熙皇帝的宠臣,战功赫赫,雍正继位后,因胤禵支持八阿哥胤禩,致使胤禵被幽禁于景陵。 权力的更迭,让雍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既要维护朝局稳定,又要提防兄弟间的权力争夺。
那夜,在乾清宫,雍正皇帝例行翻阅后宫嫔妃名单,选中了48岁的齐妃。身旁的内侍却谨慎地提醒道:“皇上,这位娘娘年纪稍长,不如新入宫的年轻女子更为合适。” 雍正皇帝略一沉思,便改变了主意,选择了那位25岁的女子——舒舒觉罗氏。
这并非简单的选妃举动,舒舒觉罗氏是胤禵的侧室,出身满洲镶黄旗,虽然家世平平,但却容貌出众,聪慧过人,深得胤禵喜爱。将舒舒觉罗氏纳入后宫,是雍正皇帝的一步险棋。此举表面上是补充后宫人选,实则暗藏着浓厚的政治意味。
雍正皇帝此举意在羞辱胤禵,震慑其他心怀异心的皇子,宣告谁若胆敢与他为敌,便会落得如此下场。这招既狠辣又精明,直击对手的要害。同时,这更体现了雍正皇帝巩固自身统治地位的决心。当时,许多人质疑雍正皇帝的统治合法性,尤其胤禵的支持者更是屡屡制造麻烦。通过控制舒舒觉罗氏,雍正皇帝便如同扼住了胤禵的咽喉,瓦解了反对势力的嚣张气焰。
随着时间的推移,雍正皇帝与舒舒觉罗氏之间的情感逐渐升温。起初,这或许是权宜之计,但舒舒觉罗氏的聪慧和温柔,逐渐抚慰了雍正皇帝内心深处的苦闷。舒舒觉罗氏甚至参与协助雍正皇帝处理政务。1728年,雍正皇帝甚至册封舒舒觉罗氏与胤禵之子弘春为贝子,这既是对舒舒觉罗氏的恩宠,也隐含着拉拢胤禵之意。
胤禵对此并不领情,他被幽禁在景陵,日日面对着荒凉的墓地,心中只有无尽的怨恨。他曾通过他人探问舒舒觉罗氏的处境,而舒舒觉罗氏也只能无奈地回应:“身不由己”。 这对兄弟间的裂痕,因一个女子而愈发加深。
雍正十三年(1735年),58岁的雍正皇帝因服用丹药过多,驾崩于圆明园。乾隆皇帝即位后,对胤禵的态度有所缓和,1736年将其释放。胤禵与舒舒觉罗氏在景陵外重逢,二人痛哭流涕,终于结束了长达十多年的分离。此后,他们隐居田园,远离了朝堂纷争。胤禵于1755年去世,谥号“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