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0年,79岁张廷玉被抄家,账簿记录和36万两白银,被翻了出来。
庚午年秋,秋风瑟瑟,吹拂着安徽桐城张府高大的院墙。一场突如其来的搜查行动,将这曾显赫一时的府邸搅得天翻地覆。内务府总管德保率领官兵,将张府团团包围,彻底搜查。 年近八旬的张廷玉,曾辅佐过三代帝王,权倾朝野,最终却落得如此境地。
家中搜出的巨款——36万两白银和详细账簿,一时之间让乾隆龙颜大悦,他放声大笑,认为终于抓住了这位“清流”官员的把柄。这欢笑却很快凝固在了他的脸上。
细致查验账目后,真相大白:这笔巨款并非贪污所得,而是张廷玉几十年俸禄和赏赐积攒下来的。账目清晰明了,每一笔款项的来源和用途都记录在案,大部分用于赡养家族和赈济灾民。 乾隆皇帝得知实情后,勃然变色,意识到自己错怪了这位老臣。他立刻下令将所有查抄的财物送还张府,并斥责德保办事粗糙。
张廷玉收到归还的财产,心中五味杂陈。尽管他上书请罪,以示对皇上的敬畏,但他晚年清誉蒙尘,却也无可奈何。这场风波最终不了了之,张廷玉在桐城闭门谢客,潜心著述。 1755年,这位清官仙逝,享年83岁。乾隆皇帝追赠他“文和”谥号,并依照雍正皇帝的遗愿,恢复了他的太庙祭祀资格,以此来弥补之前的过失。
历史的真相往往被裹挟在权力与猜忌之间。张廷玉的遭遇,折射出清朝宫廷政治的复杂与残酷。乾隆皇帝的疑心,以及对“朋党”的深恶痛绝,最终导致了他对这位忠诚老臣的误判。而张廷玉的清廉,却成为他晚年遭受不白之冤的保护伞。
这桩公案,既是对张廷玉一生的写照,也是那个时代权力斗争的缩影,更是一曲关于忠诚与猜忌,清廉与权力的悲歌。
这并非单纯的误会,而是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也是皇帝巩固自身统治的一种手段。张廷玉的晚年不幸,恰恰体现了“伴君如伴虎”的无奈与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