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前两天,一家子在外面玩的时候,碰上了件小事。 一个外国人不小心碰到了侄女,人家

前两天,一家子在外面玩的时候,碰上了件小事。

一个外国人不小心碰到了侄女,人家马上很自然地说了句:“Sorry”。

就这么简单一个词,把这孩子一下子给整懵了,站在那儿,愣是不知道该回什么好。

她事后说,脑子里飞快地把英语课本里那些对话过了一遍,什么“How are you?”、“What’s your name?”全想起来了,可偏偏就没找到一句合适的来应对这个最平常的“Sorry”。

当时那个尴尬劲儿,她自己都觉得脸红。

这孩子,马上就升高中了,平时英语考试分数也不低,卷子上的选择题、阅读理解都能对付,可谁想到,就这么一句生活中天天能遇到的“Sorry”,愣是把她给卡住了。

她自己也纳闷,说可能是第一次面对面碰上外国人,太紧张了。

本来觉得,这正好是个现成的例子,可以好好跟孩子说说:你看,光会考试、会做题不行吧?

真遇上了外国人,最简单的口语都接不上茬,多被动。

学英语,开口说多重要!以后真得多练练嘴皮子,胆子也得大点。

哑巴英语,考再高分,真到了用的时候也抓瞎。

可没想到,孩子的父母,也就是我哥嫂,听了这事反应特别平淡,完全没当个教育契机。

他们直接对孩子说:“这有啥?下次再碰到这种事儿,你就用中文回他‘没事儿’、‘不要紧’,不就完了?咱这儿是中国,在自己的地盘上,为啥非得跟他说外语?犯不着!”

这话一说,孩子的尴尬是解了,可问题也摆那儿了。

一个“Sorry”带来的小小尴尬,背后其实是挺普遍的两层问题。

第一层,就是孩子身上反映出来的:学用脱节。

我们的英语教育,多少年来一直围着考试转。学生能把语法规则背得滚瓜烂熟,阅读理解做得飞快,选择题正确率很高,考出个不错的分数不难。

但问题是,花了那么多时间精力学的英语,有多少是真正能在生活中派上用场的?

课本里教的对话,常常是设定好的情景,跟真实世界里随机发生的交流根本不是一回事。

就像侄女,课本对话背了不少,可一个最生活化的“Sorry”,就把她问住了。

这说明什么?

说明她学的英语,是“试卷英语”,不是“活英语”。

课堂上学了十几年,可能都没人系统地教过她,生活中撞了人、踩了脚、挡了道,该怎么用英语自然地道地回应对方的歉意。

缺乏真实语境下的练习,缺乏开口的勇气和习惯,结果就是“纸上谈兵分数高,真人面前口难开”。

第二层,更深一点,是父母那种“在中国何必说外语”的想法。

这种想法,表面看是“硬气”,是“本土自信”,细琢磨,其实有点“关门”的意思。

现在是什么时代了?

满大街的外国游客、外企员工、留学生,扫码支付、导航软件哪样没有多语种?

全球化早就不是空话,它就在我们每天的生活里。

人家不小心碰到你,用他的母语(英语)道个歉,这是基本的礼貌和习惯。

你如果能用对方可能听得懂的语言(哪怕是简单的英语)回一句“It's ok”或者“No problem”,传递的也是一种善意和理解,是一种开放和友善的态度。

这跟“卑躬屈膝”完全扯不上边,反而是教养和沟通能力的体现。

再说了,鼓励孩子在这种真实的、微小的情境中尝试用学到的外语去交流,意义远不止于回一句话本身。

这是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哦,我学的东西,真有用!它能帮我打破隔阂,能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建立哪怕一瞬间的连接。

这种体验带来的自信和动力,是刷多少套卷子都换不来的。

父母一句“在中国不用说外语”,看似省事,也维护了某种“面子”,实际上却是关上了一扇让孩子体验语言力量、锻炼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窗户,也无形中削弱了孩子学习外语的内在动力——学了用不上,为啥还要费力学?

一句“Sorry”带来的尴尬,像一面小镜子,照出了我们英语教育中实用性的缺失,也照出了一些人在开放时代下依然固守的、不必要的心理藩篱。

学语言,最终是为了沟通。鼓励孩子勇敢地用起来,哪怕从一句简单的“没关系”开始,这不仅是帮他们掌握一门工具,更是帮他们打开看世界的另一扇窗。

在中国说中文天经地义,但在需要的时候,能自如地用外语说一句“没关系”,这何尝不是一种自信和从容?

语言是桥,多搭一座,总比多砌一堵墙要好。

评论列表

真水无香一号
真水无香一号 2
2025-07-09 12:41
用中文回答,"没关系"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