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南越王赵佗,整整熬死了七代帝王。而他原本是秦始皇手下的大将,曾率领 50 万秦军南征百越,将岭南纳入秦朝的本土,结果大军还未班师回朝,楚汉战争便突然爆发。 于是赵佗便趁机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定都广州,他本人也自称南越武王,当起了一方诸侯。当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之后,为了避免继续生灵涂炭,于是对南越国采取 “不战屈人之兵” 的策略,派著名外交家陆贾前去游说。话说陆贾到了南越王宫,只见赵佗穿着越族服饰,盘腿坐在竹席上,故意摆出道地的 “蛮夷” 派头,想试试汉朝使者的胆量。没想到陆贾开口就笑:“您老家可是赵郡真定人,祖坟都还在中原呢,如今穿成这样跟老乡装陌生,合适吗?” 这话一下子戳中赵佗的心思 —— 他虽说割据岭南,但手底下大多是秦军旧部,治下百姓也有不少中原移民,心里头到底还是念着故土的。 陆贾接着说:“刘邦陛下平定天下,不是靠武力强横,是让老百姓能安安稳稳种地。您这儿虽说山高皇帝远,可北边要是打起仗来,岭南的粮食、布帛还能顺顺当当卖出去吗?” 赵佗一听这话在理,渐渐坐直了身子。最后陆贾掏出刘邦的诏书,说只要南越称臣纳贡,汉朝就承认他的王位,还开放边境贸易。赵佗琢磨着自己手头的秦军虽说能守山,但真要和统一的汉朝硬扛,老百姓跟着遭罪不说,几十年经营的岭南说不定就毁了,当即拍板同意,跪接汉使带来的金印,成了汉朝的 “南越王”。 你别说,赵佗这人挺会搞治理。他没学秦始皇搞严刑峻法,反而让秦军将士和当地越人通婚,教越人开垦稻田、烧制陶器,自己也穿起越族的筒裙,跟着学编竹篓。岭南湿热多瘴气,他让人从中原引进药材,还把秦军的屯田制改成 “合耕制”,汉人和越人按劳力分田,谁也不占谁便宜。这么一弄,南越国成了岭南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 “多元社会”,集市上既有秦军带来的青铜剑,也有越人织的彩纹布,连语言都慢慢揉成了一种新的 “岭南话”。 要说他最厉害的,还是那超长的寿命。从刘邦开始,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武帝,整整七代帝王,都没熬过他。他在位的时候,南越国既不跟汉朝硬刚,也不彻底归附,就这么 “半独立” 地闷头发展。有人说他是 “老滑头”,占着地盘享清福,可反过来想,要是他早早跟汉朝撕破脸,岭南说不定早就成了战场,哪来后来的 “鱼米之乡”?但话又说回来,他的割据毕竟是违背历史统一趋势的,要不是汉武帝后来派兵南下,岭南纳入中原王朝的进程可能还要晚上几十年。不过换个角度看,赵佗在乱世中给岭南搭起了稳定的架子,让中原文明在这儿扎了根,这份 “长寿统治” 带来的利弊,还真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