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 年,黑龙江有个退休老人上山采松茸,在石缝里摸到个硬东西。扒开一看,是部旧电台,机身上还刻着 “USA”。69岁的老太太听说后,跑来一看,突然就哭开了,边哭边说:“我知道这电台是谁的!” 当时,黑龙江省东宁县绥阳林业局柳桥沟林场,退休职工梁勇跟几个老伙计背着竹篓上山。他们不是去玩,是想采点松茸换点零花钱。 走到寒葱河林场十三林班那片林子,梁勇没留神,被块突出来的石头绊了一下。他蹲下来揉膝盖,眼睛往地上一扫,看见石缝里露着点油布边,都磨得毛毛糙糙的。 “老梁,你看那是啥玩意儿?” 同行的老李拿木棍扒拉了一下油布。梁勇也好奇,伸手把旁边的碎石扒开。 油布包 “咚” 一声掉下来,里面裹着个锈得厉害的铁家伙,还有本卷边的小册子。等看清铁家伙上 “USA” 三个字母,几个人都愣了 —— 这大山里头,咋会有美国造的东西? 梁勇觉得这事儿不一般,没心思采松茸了。他把东西裹好,揣在怀里就往山下跑,直接冲进了绥阳镇派出所。 民警一看这电台,又听说是在石缝里挖出来的,赶紧向上头汇报。当天下午,技术人员就跟着去了现场。 到了地方一量,藏东西的石缝是个梯形。上边长 30 厘米,下边长 56 厘米,深足足有一米。外面还用碎石堵得严严实实,不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把油布拆开,里面除了那部美国电台,还有本《标准注音学生国音字汇》,封面上印着 “伪满康德六年”。另外还有一套小扳手、螺丝刀之类的修理工具。 那本字典的第一页,用中俄两种字写着 “朴英山的书”,字都快磨没了,但还能认出来。 “这说不定是抗联留下的。” 派出所的老张民警摸着电台外壳说。可翻遍了抗联的档案,没找着 “朴英山” 这个名字。这事儿就卡在这里了,谁也说不清楚。 直到有人把消息传到了王一知耳朵里。王一知是谁?她是周保中将军的夫人,当年也在抗联待过。那年她 69 岁,一听有这么个电台,立马就赶了过来。 她走到电台跟前,手抖着摸了摸,眼泪 “唰” 就下来了,哭着说:“这是朴英山的电台!他是我们无线电连的副连长啊!” 王一知慢慢说起了往事。朴英山老家在朝鲜咸镜北道。1937 年,日军闯进他们村,见人就杀。他爹妈和妹妹都没躲过去,只有他抱着妹妹的布娃娃,钻进深山才活下来。 后来他一路往东北跑,没多久就加入了抗联第五军。因为他懂无线电,没多久就当上了侦察队长。 王一知指着电台说:“1940 年,我们抗联退到苏联,整编后成了教导旅。朴英山被分到无线电连。这电台是美国造的 SCR-536,是苏联那边给我们的。” “那时候这东西金贵着呢,体积小,功率还大,传递情报全靠它。” 她还记得,朴英山平时把电台看得比啥都重,用油布裹了一层又一层,总说:“这是咱们的眼珠子,不能有半点闪失。” 1944 年 6 月,组织上派朴英山带两个战士回东北。他们的任务是侦察日军动向,收集情报。没想到走到宁安县南马场,突然被特务围住了。 那两个战士为了掩护他,当场就牺牲了。朴英山一个人打不过那么多人,被抓住了。 后来从敌伪档案里查到,朴英山被关在哈尔滨的监狱里。日本人想从他嘴里掏出抗联的秘密,用了不少法子。烙铁烫胸口,竹签钉指甲缝,能想的招都想了。 可朴英山硬是没吭一声。临刑前,他咬碎了自己的舌头,把血喷在墙上,用手指写了 “抗日到底” 四个大字。 王一知抹了把眼泪,继续说:“最让人心里堵得慌的是,出卖他的是李义弼。” “李义弼以前跟我们一起在牡丹江打仗,后来投了日本人。” “他假装请朴英山吃饭,在酒里下了药。” 朴英山被抓前,趁着乱劲儿把电台藏进了寒葱河林场的石缝里。他原想着等逃出来再取,哪想到这一藏就是四十年。 现在,这部编号 “US-1942-07” 的电台放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里。玻璃柜子里,油布还裹在电台上,那本字典的纸都黄得发脆,修理工具也锈得拧不动了。 但只要有人站在跟前,就能想起当年那个抱着电台穿梭在山林里的年轻人。 2015 年,东宁市政府把南马场屯改名叫 “英山村”,村口立了块纪念碑,上面刻着朴英山的名字。 王一知在回忆录里写:“朴英山守着的不只是一部电台,是咱们中国人的骨气。英雄不分哪国人,心里有信念就行。” 这电台在石缝里待了四十年,风吹雨淋的,“USA” 那几个字还能看清。八十多年过去了,像朴英山这样的抗联战士,他们的那份拼劲儿,谁也忘不了。 朴英山的故事,就是当年东北抗联的一个缩影。那时候条件多苦啊,吃的穿的都没有,还得跟装备精良的日军打。 但就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硬是在白山黑水间坚持了十几年。不光有中国人,还有不少朝鲜同志跟咱们一起干,朴英山就是其中一个。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