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三名有可能上北大清华的同学放弃报考清华北大,老师很愤怒地解散了微信群,“将我们所有的感情都化整为零”。 理解老师的愤怒,但更支持三位同学的选择。比如上北大护理专业或者其他不理想的专业,满足了老师,学校的“名声”,但搭进去的可能是孩子们自己的人生选择。 2025年6月下旬,江西某中学高三(3)班的家长微信群,本应是一片恭喜孩子高考结束、期待志愿填报的祥和氛围,却因为班主任李老师的几条消息,炸开了锅。 “各位家长,今天本来是该为孩子们高兴的日子,咱们班3个孩子(理科前3名,还有个文科第6名的),多好的苗子啊!结果呢,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听劝!”消息刚发出来,家长们还没来得及反应,紧接着又弹出一条:“完全以一己之心填报热门专业,把我们这么久的感情都化整为零!明天上午,我只能失望地解散这个群了,这是我班主任教育的失职,也是职业教育的失败!” 群里瞬间炸了锅,家长王女士急得给孩子小宇打电话:“儿子,你到底报啥了?老师说的是不是你啊?”小宇在电话那头叹了口气:“妈,我没报北大清华,我报了我喜欢的计算机专业,去了上海的一所大学。老师找我谈过,可我真的不想为了名校读不喜欢的专业。” 老师的期待:名校的“光环”与责任 李老师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屏幕上那几个孩子的高考成绩,气得直拍桌子。他在这所中学教了快二十年,带出过好几个清北的学生,每年学校都指着这些“战果”宣传,自己也盼着这届能再续辉煌。 他想起之前和这几个孩子谈心的场景,当时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知道自己成绩多难得不?北大清华的名额,多少人抢破头!读了它们的专业,以后出路多好,学校也能跟着沾光,你们家长也能骄傲!”可小宇当时就低着头回他:“老师,我喜欢计算机,北大的那个专业不是我感兴趣的,我想去上海,那里互联网氛围好……” 李老师当时只觉得这孩子“不懂事”,放着名校不要,现在看到志愿填报结果,更是火冒三丈。 小宇和另外两个同学,约在学校后面的小花园见面。高考完后,这里的栀子花正开得旺,可他们心情却没那么轻松。 “你们说,老师怎么就不能理解咱呢?”小宇皱着眉,手里摆弄着一片花瓣。同学阿杰接口:“我爸也说我傻,放着清华的牌子不要,可那专业我真不喜欢,读四年得多难受啊。” 另一个同学晓萱也点头:“我喜欢文科类专业,北大那个调剂的专业不是我的菜,我想去北京的另一所大学读我喜欢的汉语言,以后想当文字编辑。” 他们不是没动摇过。小宇想起填报志愿那几天,李老师天天找他,甚至发动家长施压。他妈妈有天哭着说:“儿子,你就听老师的吧,咱们家没出过清北的,你要是去了,多光荣啊,老师也能高兴。” 可小宇心里清楚,要是为了这些去读不喜欢的专业,往后的日子该多煎熬。他悄悄查了上海那所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看了学长学姐的就业分享,心里那团火怎么都灭不了,最终还是咬咬牙,填了自己想去的志愿。 王女士挂了小宇的电话,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她一方面觉得老师说得有道理,清北多牛啊,孩子能去是光宗耀祖的事;可另一方面,看孩子那么坚持,又心疼他以后会后悔。 她给孩子的舅舅打电话商量,舅舅在外地工作,听了后说:“妹子,孩子大了,有自己想法。咱当年不也是想追求自己喜欢的?虽然清北好,但要是孩子读得不高兴,以后毁的是他自己。” 王女士想想也是,自己当年为了家人期待选了不喜欢的工作,一辈子都有点遗憾,难道要让孩子走自己老路?可又怕得罪老师,毕竟孩子刚毕业,和老师关系搞僵了不好。 家长群里,支持老师的和理解孩子的开始吵起来。有个家长说:“老师为孩子操那么多心,孩子这么任性,太不懂事!” 立马有家长反驳:“孩子自己的人生,他有权利选喜欢的!老师不能拿名校绑架孩子!” 消息一条接一条,李老师看着这些,心里更不是滋味,觉得自己的苦心全被辜负了。 这事很快传到了教育局。教育局工作人员小张负责处理,他先联系了学校,又找李老师谈话:“李老师,您的心情我们理解,盼着学生好是好事,但志愿填报得尊重学生意愿啊,教育不是逼着孩子走一条‘名校流水线’,得让他们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李老师梗着脖子:“我是为他们好!读了清北,以后出路能差?他们现在不懂,以后得后悔!” 小张耐心劝:“可每个人对‘好出路’定义不一样,孩子喜欢的专业,说不定能让他们更有动力,做出更大成绩呢。而且您这么一闹,和学生、家长的关系也僵了,这也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