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6]沂蒙山舰开放日,一位91岁老人没抢到票,掏出一枚泛黄胸章对卫兵说:“我怕这辈子再也上不去了。”卫兵凝视着胸章上的字迹,突然抬手敬礼,舰上军官疾步赶来,年轻水兵列队迎接:老兵,回家了! 2025年4月22日上午,上海北外滩国际客运中心码头排起长队,海军沂蒙山舰首次对公众开放参观。一位白发老人拿着布包站在人群后方,没有预约门票。 91岁的邓石从布包里取出一枚铜质胸章,上面清晰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五舰队沂蒙山舰 见习机电长 邓石 第15410号”。这是1953年的制式胸章,执勤水兵看后立即向上级汇报。 舰长王海涛赶到现场,仔细查看老人的退伍证和胸章。经核实,邓石确实在72年前的沂蒙山舰服役,当时舷号926。舰长决定特别安排老人登舰参观。 邓石缓缓走上甲板,指着左侧位置说:“这里原来有门37毫米炮。”在场官兵都知道,这正是老式926舰的武器配置,普通人根本不可能了解如此具体的细节。 来到机电舱,老人摸着新式燃气轮机外壳,回忆起当年的苏联M—50柴油机。“那时候机舱温度能到50度,我们得用湿毛巾裹着头干活,右舷第三台柴油机老是漏油。” 现任机电长李伟听得入神,老人说的这些都和海军档案记录完全吻合。1950年代的苏制柴油机确实存在漏油问题,需要用棉纱缠着扳手特殊维修。 邓石从布包里又拿出一张发黄的照片,那是1954年台风天,他和战友们用身体压住被巨浪掀开的舱盖。照片背景里模糊的仪表盘位置,和眼前设备摆放分毫不差。 参观结束时,老人从铁盒里取出几颗锈迹斑斑的铆钉,这是1956年舰艇改装时拆下的旧零件。“当年退伍时首长说,要看着中国军舰开遍五洲四海,现在真的做到了。” 王舰长郑重接过这些铆钉,承诺送到青岛海军博物馆永久收藏。沂蒙山舰鸣笛致敬,邓石在码头边最后一次向战舰敬礼,甲板上的年轻水兵们齐声回礼。 这件事很快传开,当天下午有23位闻讯赶来的退伍老兵也获得登舰机会。上海市双拥办专门开设老兵绿色通道,让更多老战士有机会重温军旅记忆。 72年前,19岁的邓石从青岛海军机电学校毕业,分配到我国早期的登陆舰。那时的沂蒙山舰设备简陋,官兵们在艰苦条件下摸索前进,为今天的强大海军奠定基础。 如今的沂蒙山舰装备先进,官兵素质过硬,已成为我军两栖作战的重要力量。从舢板到航母,从近海到远洋,人民海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这枚泛黄的胸章见证了时代变迁,也连接着不同代际的海军人。老兵的到来提醒年轻官兵,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 当老人离开码头时,许多围观市民自发鼓掌。有人说,这样的老兵值得所有人尊敬,他们用青春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繁荣。 邓石回到家后,把这次登舰经历写在日记里。他说能在有生之年重回“老家”,看到海军发展得这么好,此生无憾了。 信源:拿旧“船票”登上新战舰的老人,得到了一份特殊礼物 《解放军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