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0年,因遭到不公正对待,中国遗传学奠基人李景均毅然离开内地前往香港,无处可

1950年,因遭到不公正对待,中国遗传学奠基人李景均毅然离开内地前往香港,无处可去的李景均,竟然得到了诺奖得主穆勒亲自向美国国务院求情,希望将李景均接到美国![666] 6月,北京大学教务处下发通知,要求停用《群体遗传学导论》这本教材,现存副本全部上缴。这本书的作者李景均,当时正是北大农学院最年轻的系主任。 一夜之间,李景均坚持了十几年的学术立场,被贴上了“资产阶级伪科学”的标签。 李景均1912年生于天津,1932年考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遗传学。1936年,他在国际权威期刊《Genetics》发表论文,成为群体遗传学领域的早期开拓者。1941年获得博士学位时,正值中国抗战最艰难的时期。 本可以在美国享受优渥科研条件的他,却选择了回国。1943年,李景均带着新婚妻子从旧金山出发,经过数月辗转,最终抵达广西大学任教。 广西大学的条件极其艰苦,李景均因疟疾和营养不良多次住院,但仍坚持授课。抗战胜利后,他被邀请到北京大学,重建农学院的课程体系。 在北大期间,李景均完成了《群体遗传学导论》的编写。这本书1948年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 然而,1950年的政策变化彻底改变了李景均的命运,北大校园内开始组织针对现代遗传学的批判会。 李景均被要求提交“对孟德尔遗传学的自我批评”,但他拒绝签字,1950年4月,李景均被“停职审查”,随后被迫停止教学工作。 走投无路的李景均决定离开内地,先到香港。就在他陷入绝境时,意外的转机出现了。诺贝尔奖得主、遗传学家赫尔曼·穆勒得知他的遭遇后,主动向美国国务院求情。 1950年8月穆勒致信国务院,称“李景均的学术价值应优先于政治考量”。在美国科学界的努力下,李景均最终获得赴美签证。 1951年,李景均抵达美国,受聘于匹兹堡大学继续从事遗传学研究。虽然生活安定,但他始终关注着中国遗传学的发展。 李景均晚年仍与中国学者保持学术交流,但再也没有回过国。2003年,他在美国逝世,享年91岁。 1950年代,许多坚持现代遗传学的中国学者都面临类似困境。有些人选择了妥协,有些人选择了沉默,还有些人像李景均一样选择了离开。 这段历史的转折点出现在1956年,当年,中科院遗传研究所成立,现代遗传学在中国开始复苏。到了1980年代,孟德尔遗传学重新被确认为科学真理。 从康奈尔大学的实验室到北大的讲台,从广西的病榻到匹兹堡的办公室,李景均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学者的坚持。他没有等到为自己平反的那一天,但他的学术理念最终还是在中国生根发芽。 今天回看这段历史,我们或许能更好地理解科学发展的复杂性。真理有时需要时间来证明,而坚持真理的人,往往要承受超出常人想象的代价。 信源:科学网——遗传学家、生物统计学家李景均先生其人其书及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