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太阳]7月7日报道,留学生没有通行证却想把车开进校园充电,没想到保安不让进,留

[太阳]7月7日报道,留学生没有通行证却想把车开进校园充电,没想到保安不让进,留学生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说:“我的车没电了,外面的充电桩都满了!你不让我进去,那就外面给我找一个位置充电!”而保安大哥是个暴脾气,一顿“输出”让人拍手叫好!   (信息来源:媒体人张晓磊)   一辆车堵在大学校门口,喇叭按得又急又响。驾驶座上,一名外籍留学生探出头,态度傲慢,声称自己的车没电了,而校外的充电桩又全满,因此学校理应为他破例,放他进校园充电。   保安大哥见惯了各种场面,但作为保安来说,他也有自己要遵守的职责,要按规矩办事,即便是面对外国留学生,他也是同样的态度,没有通行证,就不能进去。   谁知,这句回应没能让留学生退却,反而彻底激起他的不满。他咄咄逼人地命令保安给他找一个充电桩,这颐指气使的姿态,任谁看了都忍不住皱眉。   保安大哥的好脾气也到了头,毫不客气地回怼:你找充电桩和我有什么关系,你以为你是外国人就很牛吗?   这句话像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留学生的嚣张气焰,而这番对话传到网上,也让很多网友看的很激动,纷纷称赞保安“硬气”,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一视同仁。   不过,这件事之所以备受网友关注,背后牵出的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一个绕不开的敏感话题,什么让部分留学生产生了“高人一等”的错觉?   高校积极推进国际化,是为了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可在追求这些目标的过程中,一些做法却显得急功近利,渐渐偏离了初衷。   部分高校为了刷高所谓的“国际化水平”指标,不惜放宽招生门槛,导致引入的留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高校批量清退不合格留学生的新闻时常出现,这本身就说明了招生质量把控上存在的问题。   更受诟病的是一些高校给予外籍留学生的“超国民待遇”。从优越的住宿条件到高额的奖学金,再到相对宽松的管理制度,这些优待无形中滋养了一些留学生的傲慢心态。   他们习惯了被特殊照顾,以至于当这种优待稍有缺失,便会认为是冒犯。 校门口那场冲突,就是这种特权心态最直接的体现。保安大哥的坚决阻拦无异于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优等思维的脸上。   它提醒所有人一个常识:规定面前,不应有例外。   公众对保安的支持,其实也反映出一种深切的期待:大学校园里,规则应该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外国学生,都应在统一的制度下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同等的义务。   教育输出的真正目的,是吸引各国优秀人才来华学习,让他们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如果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还会使结果和最初的目的南辕北辙。   规则的尊严,恰恰体现在它对所有人的“一视同仁”上。一个真正开放和自信的教育体系,吸引人的绝不是优待,而是其本身的魅力和公平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