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中国远征军连长刘运达,娶了一位日本女战俘为妻,谁料32年后,妻子的真实身份曝光,他的妻子竟然是日本亿万豪门家的女儿和唯一继承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二战末期,日军的败局已定,绝望之中,许多被军国主义思想裹挟的士兵选择了集体自裁,这几乎成了一种标准结局。 大宫静子,一名随军的年轻女护士,本也该是这悲剧的一部分,然而,一个偶然的怜悯,却让她的人生彻底拐了个弯。 当时的中国远征军,自己也缺衣少食,但对待俘虏,却远比日军人道,更不用说是一个女护士。 为了开导这个想不开的日本姑娘,部队派了个叫刘运达的连长去做思想工作。 可这位在战场上动员士气的好手,面对一个语言不通、一心求死的异国女子,着实犯了难。 起初,刘运达磕磕巴巴地讲政策,大宫静子一脸茫然,他干脆换了法子,不再讲大道理,而是讲起了自己亲眼所见的战争。 他比划着,描述那些被日军残害的中国百姓和士兵,那些触目惊心的伤口,大宫静子虽听不懂复杂的话,但作为医护,她看得懂那些伤痛。 起先她还梗着脖子争辩,认为那是战争中不可避免的对立,直到刘运达领着她走进伤兵营,亲眼看到那些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同胞时,她才彻底崩溃。 过去,她眼里的中国人只是模糊的“敌人”,而现在,他们是一个个具体的、在痛苦中呻吟的生命。 就这样,一个在赎罪,一个在开导,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两颗心竟跨越了国仇家恨,走到了一起,战争结束后,他们结为夫妻,成了一段乱世奇缘。 刘运达带着大宫静子回到重庆老家,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为了保护妻子免受战后社会对日本人的普遍敌视,他给她取了个中文名“莫元慧”,还入了中国籍。 日子虽清贫,但也安稳,莫元慧抱着赎罪的心态,努力做一个地道的中国农妇,而刘运达也因此顶着旁人的非议和“帽子”,与妻子相守了三十多年。 可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远在日本,大宫静子的父亲,一位颇具声望的企业家,从未放弃寻找女儿。 战争夺走了他三个儿子,女儿静子是他唯一的念想和庞大家业的继承人,他利用一切资源打探女儿下落,尤其是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更是看到了希望。 他亲自到北京,恳求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廖承志帮忙,线索极为有限,只知道女儿曾以医护身份到过中国战区,可能在缅甸被俘。 即便如此,我国外事部门还是通过浩如烟海的档案,找到了当年的远征军老兵,顺藤摸瓜,最终在1978年一个普通的星期天,敲开了重庆白沙镇刘运达的家门。 面对这句突如其来的日语问话,被叫了三十多年“莫元慧”的大宫静子,紧张地点了点头,那一刻,她才得知父亲尚在人世,并且一直在寻找自己。 巨大的惊喜冲击着她,可一旁的刘运达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相伴半生,他害怕妻子这一走,就再也回不来了。 一边是年迈的父亲和家族的召唤,一边是共患难的丈夫和孩子,大宫静子陷入两难,她恳求丈夫的理解。 刘运达看着为自己受尽委屈的妻子,叹了口气,他本想让妻子独自回乡探亲,但大宫静子坚持要带他一起去看看自己的家乡。 回到日本,大宫静子几乎是无缝衔接,从一个中国农妇变回了雷厉风行的企业继承人。 而刘运达,这位曾经的战斗英雄,却在东京的繁华中彻底迷失了,语言不通,文化隔阂,尤其是妻子一家显赫的身份,让他觉得自己像个“哑巴”和“透明人”,巨大的失落感和孤独感将他包围。 在日本生活的近十年,对他而言更像是一种煎熬,最终,他以思念故乡为由,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富贵,独自回了重庆。 对他来说,只有那片能喝大碗茶、摆龙门阵、吃回锅肉的土地,才让他觉得自己还“活着”。 远在日本的大宫静子,在将庞大的家业顺利传给儿子后,也毅然放下了所有,她再次跨过重洋,回到了重庆那个小乡村,回到了刘运达的身边。 幸福对刘运达而言,富贵荣华比不上家乡的一碗回锅肉,那份扎根于骨子里的身份认同,是任何财富都无法取代的。 而对大宫静子来说,她经历了从军国主义信徒到中国农妇,再到商界女强人的三次身份蜕变,最终的选择,恰恰证明了什么对她最重要。 他们的故事,与其说是“落叶归根”,不如说是在尝尽了战争的残酷、贫穷的磨砺和财富的空虚之后,两个人共同确认了彼此才是对方最终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