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决战雪花山,团长张世俊拿出一把鲜艳的战旗,说“如果战士们敢把它插上雪花山上,赏大银5万元,每人授一枚青天白日抗日勋章。” 1937年10月13日夜,太行山雪花山阵地硝烟弥漫,国民革命军第38军17师102团团长张世俊手握一面破旧战旗,眼前是刚从日军手中夺回的山头。 这座海拔1900米的石头山扼守着正太铁路咽喉,一旦失守,太原门户大开,师长赵寿山战前的话还在耳边回响:“雪花山保,娘子关则安。” 日军第20师团川岸文三郎部已连续轰炸三天,40余架飞机配合百余门重炮,把山头工事夷为平地。102团伤亡过半,弹药告急。 张世俊将战旗交给营长白石柱:“把这旗插上山顶,论功行赏。”白石柱却摇头:“将军,若我们战死,只求在娘子关立块碑,刻上弟兄们名字就够了。” 夜色中,敢死营300余人从西麓突袭,据17师战报记载,官兵们在冲锋前多有留下遗书,表达死战决心,激战到凌晨,营长白石柱身中数弹仍坚持指挥。 日军战报承认遭遇“异常顽强抵抗”,中国军队“即使负伤也要扑上来搏斗”。敢死营以九成伤亡代价夺回主峰,那面战旗终于在晨雾中重新飘扬。 然而胜利背后埋下败因,张世俊率部追击日军过深,导致防线出现空隙,日军趁机反扑,仅剩70余名守军在一连长张登第带领下死守阵地。 当时《大公报》记者在前线目睹:“守军战至最后一兵,无一人后退。”战后清理战场时,发现遗体与岩石冻结在一起,难以分离。 师长赵寿山得知雪花山失守,亲率两个团分三路反击,左路佯攻井陉县城,右路夜袭刘家沟,中路直捣南关火车站,缴获山炮机枪等装备。 日军华北方面军战报记录:“侧翼遭袭,前线补给一度中断。”但赵寿山组织的12次反攻均未成功,最终只能退守乏驴岭。 与此同时旧关方向传来激战声,第三军与38军教导团血战七日,3000人仅存200余。团长李振西后来回忆:“弹药用尽后,士兵们抱着手榴弹冲向敌群。” 乏驴岭上补充团团长翟济民带伤指挥,据井陉县志记载,该团在弹尽粮绝后仍坚持抵抗,最终全团覆没,当地村民事后在照天梁悬崖下发现24具相拥的遗骸。 整个雪花山战役持续22天,17师13000人最终仅剩2700人,《大公报》战地记者写道:“雪花山的石头被鲜血染红,踩上去能听到咯吱声。” 这场惨烈的阻击战为忻口会战争取了宝贵时间,日军虽然占领了雪花山,但进攻娘子关的计划被迫推迟半个月。 战后,参战的日军军官在日记中写道:“井陉之敌抵抗顽强超出预期,我军伤亡亦不轻。”这从侧面证实了中国军队的英勇表现。 张世俊因违令追击被军法处决,但他在雪花山的拼死抵抗为后人所铭记。赵寿山在回忆录中写道:“此役虽败,将士用命,无愧军人本色。” 1983年,当年的17师老兵重返战场,他们在照天梁崖底挖出遗骸时,腕上还缠着“西北军”字样的布条,历经46年风雨仍清晰可见。 参考资料: 《中国近代史》 《中国抗日战争史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