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药刚备好,以色列就不宣而战,多战机编队奔袭2000公里大轰炸。 在与伊朗签署停火协议之后,以色列迅速展开行动,为下一阶段的军事行动积极备战。大量运输机从美国和欧洲等地源源不断地将弹药运抵以色列,为一场新的战事打下基础。7月7日凌晨,在弹药补给就绪之后,以色列再次采取突袭行动,目标锁定伊朗在中东的“代理人”——胡塞武装。 这次行动,以色列未作任何预警,悄然出动多架战机组成三个空袭编队,经过空中加油后直线奔袭2000公里,对胡塞武装控制下的红海港口发起轰炸。重点目标包括荷台达、伊萨角与萨利夫三大港口,空袭的核心意图是破坏港口基础设施和油库,尽可能削弱胡塞武装的战争能力和后勤支持。 胡塞武装方面也迅速回应,发言人确认以色列确实实施了空袭,但声称己方成功击退了敌军攻击,暗示此次损失有限。外界普遍认为,以色列之所以选择在此时对胡塞武装下手,有两个直接原因:一方面,自停火协议生效后,胡塞武装依然持续向以色列发射导弹进行挑衅;另一方面,以色列弹药和物资储备已达预期水平,有了行动的资本。 至于这场空袭是否能真正解决胡塞武装的问题,答案基本是否定的。以往的经验已经证明,仅靠空中打击难以彻底摧毁胡塞武装。沙特领导的联军曾经连续八年围剿胡塞武装,仍然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美英多次发动大规模空袭,也未能消除这一武装力量的威胁。相比之下,以色列这次还需越过2000多公里的作战距离,任务难度和轰炸效果自然更难保障。 胡塞武装最大的“优势”就是贫穷,目标稀少,没有多少值得轰炸的固定设施。在这种情况下,空袭只是一种姿态,更多是向外界表达立场,实际军事价值有限。真正想要阻止胡塞武装持续对以色列发动攻击,最有效的办法不是空袭,而是停止对加沙的军事行动。这或许是目前唯一能让胡塞武装“偃旗息鼓”的现实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