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突围》讲述了1941年11月中国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一分校的师生们,在沂蒙山区生死突围的悲壮故事。 其实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抗大)在抗战期间共创办了12所主要分校,分布于全国各抗日根据地。 第一分校: 1939年2月成立于晋东南,后迁至山东沂蒙山区,是抗大分校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7年)的分校,培养干部2.4万余名,参与大青山突围等战斗。被誉为“敌后办学的先锋”。 第二分校: 1939年3月成立于河北灵寿县,在晋察冀边区流动办学5年,培养2万余名干部,1944年返回陕北并入总校。 第三分校:1939年7月成立于延安,环境相对稳定,专注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1941年改组为军事学院,后并入总校。 第四分校:1940年3月成立于豫皖苏边区,是新四军系统中最早成立的分校。1944年为纪念牺牲的校长彭雪枫,更名为“雪枫军政大学”。 第五分校: 1940年11月成立于江苏盐城,由陈毅兼任校长。1941年升格为“华中抗大总分校”,统一领导华中各分校,后因精简停办,1944年恢复。 第六分校:1940年11月成立于山西武乡,两度组建。主要为八路军129师培养干部,1943年因反“扫荡”调整编制。 第七分校: 1941年7月成立于山西兴县,后转移至陇东,合并多所陆军中学,培养青年干部5000余名。 第八分校:1941年5月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干部学校为基础成立,共培养2000名干部,1945年结束。 第九分校: 1942年5月成立于江苏南通,由粟裕兼任校长。坚持“战斗与教学结合”,1944年改为“苏中公学”。 第十分校: 1942年2月成立于湖北随县,由李先念兼任校长,培养干部4000余名,被誉为“豫鄂边区民族英雄的摇篮”。 第十一太岳分校: 1944年10月由太岳大队扩建,陈赓兼任校长,1945年与太行分校合并为晋冀鲁豫军政大学。 第十二太行分校: 1945年春成立于河北涉县,专为八路军129师轮训基层干部,同年10月并入晋冀鲁豫军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