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6年,金庸回到阔别十年的老家海宁袁花镇,见到了父亲新娶的妻子,也就是他的继

1946年,金庸回到阔别十年的老家海宁袁花镇,见到了父亲新娶的妻子,也就是他的继母。可是,金庸看到她十分尴尬,而继母看了他好一会儿,突然伸出双臂紧紧抱住他,失声痛哭。 年仅22岁的查良镛(后世尊称为金庸),带着求学与漂泊多年的疲惫,踏上了回乡的归途。他离开家已有十年之久。 彼时抗战刚结束,山河破碎、民生困苦,金庸回到浙江海宁袁花镇老宅,看望年迈的父亲查枢卿。 真正让他心中百感交集的,并不仅是时隔多年的亲人重逢,而是在老屋中,一位中年妇人从厨房中走出,神色紧张地看着他,嘴唇哆嗦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她的名字叫顾秀英,但金庸心中却惊愕地认出她正是“月云”——他童年时代朝夕相伴的小丫鬟。 十年前,月云还是个年方十八的少女,常常跟在年幼的查良镛身边,一口一声“少爷”,眼中充满敬意和亲昵。 月云出身寒门,家中无力供养,于十一岁那年被送入查家为婢,成为查家大家庭中不起眼的一员。 可对小少爷查良镛来说,月云不是普通的丫鬟。 她温柔细致,会在夜晚帮他驱蚊拍背,会在他读书疲惫时端来热茶,用稚嫩的双手揉着他的肩膀,还会陪他在庭院中读书、捉迷藏。 她既像姐姐,又像朋友,在查良镛心中,留下了最初关于“依靠”的温情印象。 而今再见,她已不是那个青涩少女。她是父亲新娶的妻子,是金庸名义上的继母,负责照料四个弟妹和整个查家家务的人母。 脸上写满了岁月的刻痕,双手粗糙,眼角皱纹深深,却仍带着当年的温良。 金庸站在院子中,一时不知如何称呼她,是叫她“顾夫人”?还是“继母”?还是——“月云”?他的喉咙哽住了。 月云却突然扑上来,紧紧抱住他,泪如雨下:“良镛少爷……你终于回来了。” 这一声“少爷”,唤醒了金庸埋藏心底的温柔记忆。他轻轻回抱住她,拍着她的背:“月云……我回来了。” 这一刻,阶级、身份、称谓,都被亲情击碎。 原来,金庸离家后,父亲查枢卿因战乱、家庭变故,续弦娶了当年的月云。 月云从小在查家长大,通人情、知冷暖,是查家少有的“熟人”,更因她的勤恳贤良,被查父看重。婚后她成了“顾秀英”。 为查家操持家务、抚养小孩,承受外人指指点点,也从未向外提过自己是个“出身卑微的婢女”。 她对查家孩子一视同仁,含辛茹苦。她不是书香门第的女儿,却用心传承了查家传统。 她会在清晨煎汤熬粥,记得每个孩子的口味,会在冬夜给弟妹们缝补衣服,会偷偷翻阅金庸寄回家的信,为他每一次进步而落泪。 金庸从香港报业工作后,每年都寄钱回家,还在信中总会嘱托父亲:“请顾妈妈照顾好弟妹,自己也要保重身体。”他从未因她的出身而怠慢,反而将她视作真正的“亲人”。 而月云,也始终不敢以“母亲”自居,却把金庸当作自己最亲近的长子。 每年过年,她都做一份金庸最爱吃的“酱香黄鳝”,虽然金庸难得回家,她仍坚持做了几十年,说:“等他哪年突然回来,家里也该有熟悉的味道。” 金庸在外功成名就,却始终惦记着家中那个温柔而隐忍的继母。他从未公开称她为“母亲”,但心中,已将她当成血缘以外最亲的亲人。 1989年,顾秀英病逝。那年,金庸已是武侠泰斗、报业大亨,事业如日中天。 他在得知噩耗的那一刻,独自坐在书房里,关上门,写下了一篇长达6000字的追忆文章,题为《祭母文》。 他在文中称她“母”,写道:“你不是生我之母,却教我以德。你不是育我之亲,却忧我以心。吾自年幼识你,见你辛勤如一,十数载不言怨,不求功。 父亡后,家多故,你一力支撑,教我等兄弟姐妹皆成人成才。此恩,岂非母也?” 字字恸人,句句含情。他用“母”来称呼这个当年的丫鬟月云,是对她一生坚韧、慈爱、无怨奉献的最高敬意。 他在文章末尾写道:“人间多冷漠,幸有你暖我童年;世事多炎凉,唯你待我不改初心。娘亲,愿你在天之灵,保佑我等平安。” 这篇文章,被视为金庸最动情、最真挚的一次文字倾诉,也揭开了他人生中最温柔的一段记忆。 月云,这个从查家丫鬟成长为一位深受尊重的继母,她的故事并不传奇,却足够动人。 她不是金庸笔下的黄蓉、小龙女、任盈盈,但她是查良镛少年时代最温柔的牵挂。

评论列表

笑看人生
笑看人生 2
2025-07-08 13:30
斯人已去,悼文有意无意,不若生前多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