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军出兵2万偷袭我军2个团,2天后却接到我军通知:派人来收尸 1984年7月12日凌晨,老山地区的浓雾还没散透,越军第316A师、356师的2万兵力已摸到松毛岭前沿。 他们踩着露水,猫着腰穿过灌木丛,以为能趁夜色端掉我军14军40师的两个团——这两个团刚收复老山不久,阵地还没完全筑牢,在越军眼里,正是下手的好时机。 可他们不知道,我军电子侦察连三天前就截获了他们的加密电报。报务员小李熬了两个通宵,把"MB84"作战计划的关键信息译了出来 越军要在12日凌晨5点发起总攻,主攻方向正是松毛岭。40师师长张又侠拿着电报拍了桌子:"给他们搭好舞台,让炮弹当主角!" 凌晨4点50分,越军先头部队刚跨过我方雷区,松毛岭上的信号灯突然亮了三长两短。这是炮兵观测员发出的信号——他们在伪装网下潜伏了整整一夜,连眼皮都不敢多眨。 紧接着,我军122mm榴弹炮、130mm加农炮像被捅醒的猛兽,弹幕从山腰铺到山脚,把越军的冲锋队形撕成碎片。 3营7连守在最前沿的164高地,连长王仕田趴在掩体里数着越军的进攻波次。第一波上来的是越军特工队,穿着和山林一色的迷彩服,想摸掉我军哨所。 越军指挥官急了,用明语喊着"不惜一切代价突破"。他们组织了7次集团冲锋,战士们甚至能看清对方钢盔上的红五星。 5班战士赵伟的步枪打烫了,换了支冲锋枪继续扫,枪管贴着胳膊皮,烫得他龇牙咧嘴也没松手。 卫生员陈芳背着药箱在交通壕里跑,裤腿被弹片划开个大口子,血顺着小腿流进解放鞋,她却只顾着给伤员包扎:"按住伤口!别抬头!" 打到中午,越军的进攻势头明显弱了。我军炊事班送饭上来,馒头混着沙土,战士们抓起来就啃。 王仕田咬着馒头看阵地前的尸体,有的还保持着冲锋姿势,有的被炮弹掀起的泥土半埋着。他估算了下,光164高地前就躺下了不下300人。 傍晚时分,越军的电台突然沉默了。我军侦察机低空掠过,飞行员回报:"敌方阵地没炊烟,公路上全是弃车。"原来越军的后勤线被我军炮火切断,弹药和粮食送不上来,2万兵力成了被打断腿的野兽。 7月14日清晨,我军前沿指挥部通过国际信道给越军发了通播:"限定48小时内派人到松毛岭南侧收尸,穿白色标识服,不得携带武器。" 这话听着平静,背后是实打实的底气——两天激战,越军阵亡超过3700人,被俘200多,而我军两个团伤亡还不到600人。 收尸那天,越军派来的卡车在警戒线外停了一排。他们的士兵低着头搬运尸体,有的用担架抬,有的直接用防水布裹。 我军战士站在掩体里警戒,没人说话,只有风吹过弹痕累累的树干发出呜呜声。一个越军军官经过时,偷偷看了眼我军阵地——伪装网下露出的炮口还对着他们的方向,新修的交通壕像铁锁链一样锁着山头。 后来被俘的越军士兵阮文勇说,他们出发前,长官说"中国军队撑不过一天"。可他们没算到,我军的炮弹能像长了眼睛似的追着人炸,更没算到那些年轻的中国士兵会抱着炸药包和他们同归于尽。 这场仗打下来,越军再没敢发动超过万人的进攻。松毛岭上的草后来长得特别旺,战士们说那是因为埋了太多敌人的尸体当肥料。 可只有守过阵地的人才知道,每一寸土地下,都藏着战友的血和没说出口的话——就像赵伟牺牲前在日记里写的:"只要阵地在,家就安。" 越军以为人多就能占便宜,却忘了打仗拼的不只是人数,更是情报、火力和一口气。 他们带着野心来,最后只能带着尸体走。这样的结局,是偶然还是必然?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