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明十三陵被挖后,怪异之事接连不断的发生,至今都无法合理解释 明十三陵,这座埋葬了

明十三陵被挖后,怪异之事接连不断的发生,至今都无法合理解释 明十三陵,这座埋葬了明朝13位皇帝的皇家陵寝,坐落在北京昌平区天寿山脚下,自打建成以来就带着点神秘的味道。不过,真正让它变得“诡异”起来的,是1956年定陵被考古队挖开之后 谁也没想到,这一挖,竟成了中国考古史上最沉重的教训之一。当时主导挖掘的,是几位对明史极感兴趣的学者,最初的目标其实是永乐皇帝的长陵。 可长陵规模太大,勘探了半年都没找到入口,才临时改挖规模较小的定陵——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 那会儿的考古队,手里的家伙什简单得很,铁锹、撬棍加麻绳,连最基本的恒温恒湿设备都没有,谁能想到地宫深处藏着怎样的脆弱? 打开金刚墙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傻了眼。地宫深处飘出的霉味里混着香料的气息,万历皇帝的金丝楠木棺椁摆在中央,旁边是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棺椁。 最让人兴奋的是四周的陪葬品:成百上千件丝织品,龙袍上的十二章纹金线闪闪,皇后的凤冠镶着几十颗宝石,还有青花瓷、玉器堆得满满当当。 可麻烦也跟着来了——这些在地下封存了近300年的宝贝,一旦接触到外面的空气,就像被抽走了魂。 龙袍上的丝线原本坚韧,见了光、遇了氧,不到半个月就变得像干树叶,一摸就碎。考古人员急得用宣纸去盖,想挡住灰尘,结果宣纸的纤维粘在丝织品上,反而把图案粘掉了一大块。 更糟的是万历皇帝的棺椁,因为体积太大,运输时被拆成了木板,后来竟被当作废料扔到了山沟里,当地村民捡去做了家具。 你说这事怪不怪?费尽心力挖出来的文物,最后却毁在了最简单的保护环节上。 更让人心惊的是后续的连锁反应。参与挖掘的几位学者,后来的日子都不算顺。有的在特殊年代受了冲击,有的晚年专注于文物修复,一辈子都在为当年的仓促道歉。 而定陵地宫开放后,也曾出过几次小插曲:上世纪80年代,有游客在地宫拍照,相机突然失灵;还有工作人员说,阴雨天时,地宫深处偶尔会传来类似滴水的声音,可检查了无数次,始终找不到水源。 但要说这些是“怪异之事”,倒不如说是历史给我们的警示。定陵挖掘前,郭沫若曾说“打开陵墓能让后人亲眼见证明朝的辉煌”,可他没算到,当时的技术根本撑不起这份“见证”。 明朝的工匠们用糯米灰浆封死地宫,用楠木防腐,本是想让陵墓永保安宁,却没想到三百年后,因为人类的好奇心和技术局限,让这些珍贵的遗产遭了殃。 你想啊,如果当时能再等十年,等考古保护技术成熟些;如果挖掘前能做更周密的计划,而不是凭着一股热情就开工,是不是很多遗憾都能避免?其实哪有什么超自然力量,所谓的“诡异”,不过是我们对历史不够敬畏、对自然不够谦卑的结果。 从定陵之后,国家就立下了规矩:不主动挖掘帝王陵墓,只做抢救性保护。这规矩背后,藏着多少教训?万历皇帝在位48年,一生充满争议,可他大概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的陵墓会成为中国考古史上“不挖帝王陵”政策的转折点。 这些所谓的“怪异之事”,真的无法解释吗?或许答案就藏在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