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中国赞]有记者采访一位刚入籍美国的华人,问“是美国好,还是中国好”,这位华人毫

[中国赞]有记者采访一位刚入籍美国的华人,问“是美国好,还是中国好”,这位华人毫不犹豫说“当然是美国好,在这边你不需要努力,也饿不死”。 (信源:环球时报——中美对比,谁会带来更好的生活) 一位刚入籍美国的华人,在被问及“中美两国哪里更好”时,曾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美国,在这边你不需要努力,也饿不死。”这句话迅速流传开来,为许多人勾勒出一个无需奋斗就能温饱无忧的“美国梦”。 可是,这个梦的全貌果真如此吗?或者说,在全球格局瞬息万变的今天,它是否还像过去那般璀璨? 确实,依靠美国的福利体系,一个人即便不工作也饿不死。不过,这种生存底线的代价往往是流落街头,连一个安稳的住所都无法保障,这恰恰是“无需努力”背后隐藏的现实。 当生存仅限于“饿不死”,生活的尊严又从何谈起?更现实的问题是社会安全感,街头犯罪频发,碰上“零元购”更是家常便饭,一部丢失的手机,大概率是找不回来了。 进一步看,被许多人推崇的美国教育,也并非想象中的坦途。它的体系极度依赖个人自觉,只有真正的天才被认为是聪明的,而无心向学的学生,基本无人问津,这与国内严谨的学习氛围形成鲜明对比。 更严峻的是就业市场,美国虽然汇聚了大量人才,失业率却常年位居世界前列。即使顶着名校光环,许多毕业生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那份“不努力也饿不死”的许诺,此刻显得尤其苍白。 那么,美国并非完美,为何还有很多人移民?这是被“西方中心论”长期误导的问题。中国十四亿人口,即便仅千分之一的人移民,也是一百四十万的庞大数字。用该数字论证优劣,如同拿中国罪犯总数和欧洲小国总人口比治安,是逻辑谬误。 有网友指出,部分人移民是为换个地方“割韭菜”,因那边“弱者”多、更好拿捏。看看硅谷,印度裔高管扎堆,华人程序员内卷,谁利用规则、谁被规则利用一目了然。 当然,移民动机远比“割韭菜”复杂。很多留学生冲着哈佛、斯坦福的顶尖招牌,就像每年大批美国学生想赴清华、北大交换,这不能说明美国教育整体不行。移民是个人选择,如同点外卖,有人爱汉堡薯条,有人离不开火锅米饭,各取所需。 实际上,人口流动是双向的,每年也有数万美国人离开故土。同时,在深圳前海有美国人创业,在上海张江有德国人搞研发,他们是看到了中国市场商机,并非来“避难”。 把目光投向东方,视角转变有趣。一位加拿大网友看得通透,质疑若美国真好,为何那么多人想离开。对比中国,上海陆家嘴白领下班后可悠闲赏黄浦江夜景,纽约曼哈顿精英却可能要提防街角流浪汉帐篷。 再细算,中国物价约为美国的四分之一,治安好,晚上能放心撸串,手机丢了大概率能找回,而非沦为“零元购”物品。这笔生活账谁都能算清。 讽刺的是,当一些人还以移民数量给国家排名时,世界重心已悄然转移。报告显示,中国正从人才输出国变为重要人才输入国,来华留学生增速远超出国留学生。 在杭州跨境电商产业园,法国小哥直播带货比本地人还熟练;在成都韩国烤肉店,老板中文说得比泡菜还地道。这些外籍人才并非做慈善,他们敏锐感知到中国市场的商机与未来可能。 归根结底,用移民数量评判国家优劣,如同用抖音粉丝数衡量文化软实力,既片面又过时。有人追求美式个人英雄主义,偏爱中式集体安全感;有人向往纽约纸醉金迷,独爱苏州园林雅致。网友米娅·布朗灵魂拷问:“若移民能衡量国家优劣,墨西哥早该买下美国。” 这个世界并非非黑即白。深圳无人机在夜空绘就科幻画卷,义乌小商品撬动全球贸易,TikTok让硅谷科技巨头失眠,这种无声较量比移民数据更有说服力。真正的强者不惧比较,怕的是有些人只能靠拿移民说事找优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