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新四军参谋带着2个伤员打游击,3人仅仅只有1支枪,谁知短短4年,这个参谋,就把队伍壮大了百倍,4年时间就扩充了800余人!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枪声在山谷里骤然响起,混乱之中刘奎拖着一条受伤的腿,咬紧牙关从乱石堆后翻滚出来,他的身后两名重伤的战士勉强躲在一块塌落的岩石后,脸色苍白。 他们刚刚从一场惨烈的突围战中逃生,主力部队几乎全军覆没,他没有时间悼念,也没有时间迟疑,三人连夜翻山越岭绕过数个封锁圈,才在一座破庙里暂时歇脚。 这是一次完全没有准备的重组行动,刘奎没枪没粮,身边只有两个伤兵,但他没有后退,他知道战斗还没结束,只要他还活着,他就要重新拉起队伍。 之后,他们三人开始了艰难的游说之路,刘奎带着两个伤兵,一步步走访曾经失联的老战士,走村串寨,进山入林。 他不说自己的伤,也不谈失败的过往,他只说一个问题:你愿不愿意再战一次?人们一开始迟疑,甚至有人冷眼相对,但每到一地他都让那两个伤兵挺直了腰站在面前,让大家看得真真切切。 队伍慢慢聚起来,从三人变成七人,又变成十三人,他们没有正式军装,只有一条破红布绑在胳膊上。 没有武器的就带刀拿棍,刘奎不管这些,他清楚人数一多问题就来了:没枪,要解决武器问题,只有一个办法:打敌人。 那天夜里他们伏在小道两侧,刘奎亲自潜入敌人据点附近勘察,他知道那是一支警戒松散的小股部队,押送补给。 他们等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拂晓时分敌人押着两匹骡子,背上驮着弹药和罐头沿小路慢悠悠走来,刘奎挥了挥手,两侧战士一拥而上。 没等敌人反应过来就被压制,他们缴获了十几条步枪和两百多发子弹,还有几把驳壳枪,这场突袭是刘奎重新集结以来的第一次硬仗,也是第一场胜仗,从此之后,刘奎队伍的风声渐起。 有了枪,有了粮,就有人愿意跟,他们开始沿着边界游走,逐村扩张,每到一地,刘奎先做一件事:让所有战士排好队,武器放在脚下,由他来讲三件事——红军是干什么的,打仗是为什么,革命到底要走到哪里。 扩编开始的那几天极为混乱,新来的人不懂纪律,有人偷偷藏粮,有人想带着家属进队,甚至有人半夜逃走,刘奎没讲情面,哪怕是老乡、熟人,他处理起来一样果断。 他亲自制定三条规矩,立起一个木牌,挂在队伍扎营的树上——“不许私分战利品,不许骚扰百姓,犯错即罚。”这三条立下后,队伍才慢慢稳住。 也正是在这种组织与纪律的约束下,刘奎手里的队伍已经破百,他不再每次都亲自游说,而是派出原先的老兵分头去讲红军的规矩和信念。 他们带着战利品去,每到一地先展示缴获的枪支,再请村民围坐,然后一条条念刘奎制定的新章程,人们第一次觉得这支队伍跟过去见过的流寇土匪不一样,有章有法,有前途。 这一切的结局发生在半个月后,他们攻下了一个设有敌军联络站的小镇,缴获电台、地图和大量机密文件,这是刘奎没想到的,他们从一支残兵游勇,竟然在短短一个多月间成了对敌人极具威胁的独立武装。 当电台传出他们截获密令并将情报传送上级的消息后,上级派人带来任命,正式将刘奎编入番号,授予“游击支队”称号。 这件事在当地引发极大轰动,敌军一连换了三个指挥官都无法扑灭这支队伍的踪迹,而周边十几个村庄自发组建民兵响应。 甚至一些曾被征粮抽丁的村寨也主动送来米粮,求着加入支援网络,刘奎没有停下来,他知道这只是开始。他继续派人分头下乡,在更远的村寨传播红军思想,用胜仗换信任,用规矩换人心。 一个人最初只是想活下去,到最后他却带着百余人撕开了敌人的防线,点燃了一整片区域的抗争火种,最终,他们不再是东躲西藏的小队伍,而是一支真正被群众保护、由战斗洗礼过的红色力量。 他们的番号在山间回响,他们的规矩在村庄传唱,他们的胜利成为无数人心中燃起希望的火点,而这一切从那三个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