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委领导的思想动员下,表弟报考了清华,被调剂到一个天坑专业,苦不堪言。 出分后,教委领导班子和学校领导天天跑表弟家,给家长和学生做思想工作。反复提及清北的全国顶尖地位、校友资源、平台优势。 暗示哪怕专业稍次,学校牌子也能为未来铺路,比如考研、出国、选调等方面的隐形优势。 还说考上清北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功,还是整座城市的骄傲,要表弟为学校争光,为家乡添彩。 虽然学校和教委分别奖励了表弟一笔奖学金,但短期的物质奖励和长远的人生轨迹比起来,分量太轻了。 奖学金可能能解决一时的学费、生活费,但大学四年的专业选择,影响的是未来几十年的职业方向、学习热情甚至生活状态。 要是为了这笔钱,在一个完全不适合的专业里硬熬,最后可能既没学好专业,又浪费了顶尖学校的资源,反而得不偿失。 在清华上了一年,表弟尽力了,在天坑专业实在提不起兴趣学习。 经过一番波折,转专业成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留了一级。 他说这一年特别累,既要补新专业的课,可能还得处理之前的学业尾巴。 现在总算尘埃落定了,至少能在自己喜欢的专业里踏实学习,不用再拧巴着过日子,虽然走了很多弯路。 出了个清北生,对市教委和学校都有好处,对学生本人不见得是好事。 对学校和教委来说,清北名额是实打实的政绩,能提升声誉、争取资源,所以难免会从这个角度去动员。 但对学生而言,大学四年的专业体验、未来的职业路径才是更切身的事。 要是被调剂到完全没兴趣甚至前景迷茫的天坑专业,就算顶着清北的光环,学习动力和成就感可能都会打折扣。 反而不如去一所稍次些的学校选个强势且适配的专业来得舒心。 高考学子们一定要想清楚,清北的光环能不能抵消专业不合适带来的消耗? 自己更在意学校的牌子,还是专业的适配度?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