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恐怕要结束了。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波兰和芬兰这几个紧挨着俄罗斯的国家,突然集体宣布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 这个公约是1997年签订的,全球有160多个国家加入,主要目的是禁止使用、储存和生产杀伤人员地雷,因为这种武器战后常常误伤平民,造成长期的人道灾难。 可是现在,这几个国家不玩了,为什么?答案很简单,怕俄罗斯。 多个国家出于类似缘由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这些国家认为,面临俄罗斯军事威胁时,布雷方可确保边境安全,爱沙尼亚总理卡娅·卡拉斯坦承,若有敌人可能入侵,不能因公约而束手待毙。
芬兰作为北约新成员,与俄罗斯接壤的1300多公里边界多为森林沼泽,使用地雷成为成本最低的防御选择,波兰则已订购3万枚新型地雷用于关键区域布防。
这些国家普遍将国家安全置于国际公约之上,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欧洲国家曾是禁雷公约的主要推动者,上世纪90年代,地雷在柬埔寨、安哥拉等地造成严重平民伤亡时,欧洲各国曾积极倡导全球禁雷,如今却率先重启地雷使用。 这就像一个人以前天天劝别人戒烟,结果自己压力大了,反而开始猛抽,现实面前,理想主义往往扛不住。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的态度,美国从来没加入《渥太华公约》,但以前至少嘴上支持禁雷,可俄乌开打后,美国直接给乌克兰送了"火山"布雷系统,能快速布设成千上万颗地雷,西方嘴上喊着"人道主义",实际打仗时却是什么好用用什么。 几个欧洲国家退出公约的做法其实是效仿美国,把安全放在首位,条约约束则被搁置一边,地雷能否真正阻挡俄罗斯的进攻?
从战术层面看,地雷确实能延缓敌方推进速度,例如芬兰计划在边境布雷以阻碍俄军坦克快速突进,但这一手段存在多重问题:布雷成本低廉,但后续扫雷工作需要耗费数十年时间,波黑战争结束近30年后仍有大量遗留地雷未清除。
地雷无法区分敌我,在实战中可能误伤平民或友军部队,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对此早有应对,其在乌克兰战场上已大量使用包括国际禁用的POM-3"智能地雷"在内的各类地雷,这种能自动识别目标并弹跳引爆的武器使得单方面遵守禁雷公约的国家陷入被动。 这几个国家退约,可能只是个开始,如果俄乌战争长期化,更多国家可能会重新考虑:"既然别人不守规矩,我为什么要守?"接下来,集束炸弹、白磷弹之类的争议武器,可能也会被更多国家拿出来用。 这就像一场"安全焦虑"的传染病,越觉得不安全,就越想武装自己;越武装自己,对手就越紧张,最后大家都陷入军备竞赛,历史告诉我们,这种循环往往不会带来真正的安全,反而可能让冲突更容易爆发。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当生存受到威胁时,国际公约常常是第一个被抛弃的东西,但问题是,如果大家都这么干,世界会不会变得更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