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以色列压根没想到,这次和伊朗干完架,最肉疼的不是打仗花了多少钱,而是被导弹残骸砸坏的房子、商场、办公楼……修起来简直是个无底洞! (信源:东方财富网——伊以冲突加剧原油市场风险,特朗普态度成焦点) 在一场看似聚焦于导弹与空袭的冲突中,真正让以色列感到切肤之痛的,并非昂贵的拦截系统或战场上的硝烟,而是城市中被夷为平地的高楼废墟。现代战争一笔最出人意料的经济账,就藏在这些残垣断壁之中。 人们习惯认为战争最烧钱的是军火。以色列的防空系统面对伊朗导弹和无人机,拦截率超90%,但防御账单惊人,拦截一枚导弹成本达数百万美元,单日拦截费用两亿美元,一个月费用更是天文数字。 即便防御系统高效,也无法全阻攻击。伊朗无人机和导弹成本低、数量多,形成饱和攻击,只要少数漏网击中城市,经济冲击远超空中拦截成本。 战火蔓延至城市,打开经济无底洞。特拉维夫、耶路撒冷等大城市核心地带留下大量建筑废墟。拆除一栋被毁楼宇成本达数百万美元,重建费用轻易上亿美元。因以色列建筑标准严苛,需具备防空、防爆及抗震能力,重建成本成倍飙升。 2024年联合国报告估算,修复以色列城市受损建筑直接成本可能高达数百亿美元。到2024年底,特拉维夫就有上千栋建筑受损,重建规模令人望而生畏。 更深层打击在于,被摧毁建筑是以色列经济“心脏”。高科技园区、金融中心、商业枢纽瘫痪,切断国家核心产业链,如魏茨曼科学研究所楼宇受损致前沿研究停滞。 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毁坏使社会运转混乱。而且,战争使大批建筑工人入伍,劳动力短缺,物流中断致建筑材料难运入,修复工作无期。城市“重建期”越长,经济失血越严重。 经济命脉一旦受损,连锁反应接踵而至。房地产市场首当其冲,特拉维夫的房价在短短一个月内暴跌30%,大量房主资产严重缩水,银行坏账随之激增,金融系统面临巨大压力。高科技产业作为以色列的经济支柱,也因高端人才的“出走潮”而面临断层危机。 与此同时,旅游业冰封,农业因劳动力短缺而凋敝,酒店、餐馆和农场大批倒闭。政府财政早已不堪重负,而现如今与伊朗的冲突更是让其债务疯狂飙升,甚至为此付出了国际信用评级被下调的代价。 然而,这场冲突的代价,远不止以色列一方在承受。伊朗的处境同样艰难。长期的国际制裁本就让其经济步履维艰,此次发动大规模报复性打击,军费开支亦是沉重负担。尽管官方数据保密,但外界估算,仅这一轮冲突就可能消耗掉数十亿美元。 军事上或许获得了短暂的满足,国内的经济账却更加难算。油田、炼厂等基础设施本就陈旧,如今还需防范以色列的反击,维护成本激增。通货膨胀之下,民众生活压力陡增,德黑兰街头“不要导弹,要面包”的呼声,正是这种困境最真实的写照。 最终,为这场地区冲突埋单的,是脆弱的全球经济。霍尔木兹海峡的紧张局势,直接撬动了全球油价。作为全球20%石油运输的咽喉要道,任何风吹草动都迫使油轮绕行,运费随之上涨。 到2025年初,布伦特原油价格已冲上每桶90美元,同比涨幅超过20%。其影响迅速传导至全球:货运公司提价,超市商品变贵,工厂交付延迟。 能源本就紧张的欧洲,天然气价格再度攀升;而在美国,不断上涨的油价也引发了民众的普遍不满。从芯片、汽车到服装鞋履,全球供应链的紊乱,最终让每个普通人的生活成本都在增加。 可见,战争不仅摧毁了以色列的经济秩序,更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现代冲突的杀伤力,更多体现在对社会系统的根基性破坏——持续的产业链损伤、高端人才流失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崩溃。 这些“隐形账单”,每一笔都可能成为压垮国家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当城市沦为战场,恐怕没有谁能真正幸免。重建不仅需要金钱,更需要安全感。只要冲突的阴云不散,民众便活在恐惧之中,恢复正常生活也就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