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二战的瑞士没有被德军占领,但这并不是因为德军惧怕瑞士那43.5万民兵,而是因为瑞

二战的瑞士没有被德军占领,但这并不是因为德军惧怕瑞士那43.5万民兵,而是因为瑞士非常有眼力见。当时瑞士的各个行业,都在为德军生产出大量必需品,比如机床、航空机炮、无线电零部件、军用卡车、货车、染料、工业钻石和滚珠轴承这些。 二战烽火连天,瑞士却像个世外桃源,没被德军占领。有人说是那43.5万民兵吓退了希特勒,其实不然。真相是瑞士靠着“眼力见”,用机床、航空机炮、滚珠轴承这些物资喂饱了德军的战争机器,换来了自己的安全。这背后是聪明还是妥协?瑞士的中立到底有多“中立”? 二战中,瑞士夹在纳粹德国和同盟国之间,地理位置敏感得让人捏把汗。北边是德国,西边是沦陷的法国,南边有意大利,瑞士就像被轴心国围在中间的小岛。但它愣是没被吞并,连仗都没打一场。很多人以为是瑞士的民兵多牛,43.5万人听起来挺唬人,可德军连苏联的百万大军都不怕,会怕这点人?显然不是。瑞士能保住自己,靠的是脑子,不是拳头。 瑞士的中立不是一天炼成的。早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欧洲列强就承认了它的永久中立地位。二战爆发后,瑞士政府打定主意不参战,但这不代表它啥也没干。恰恰相反,瑞士用自己的工业、金融和铁路,悄悄给德军输送了大批必需品。这种“合作”让瑞士免于战火,可也让它的中立多了几分暧昧。 瑞士的工业在二战中可不是摆设。拿厄利孔公司来说,这家瑞士企业造的20毫米高射机炮,成了德军防空的主力。从1940到1944年,厄利孔一共卖了7000多门机枪给德国和意大利,外加无数炮弹。这些武器在欧洲战场上打下了不少盟军飞机。光这一个公司的输出,就能看出瑞士工业有多给力。 除了机炮,瑞士还造机床、滚珠轴承、无线电零部件、军用卡车这些东西。滚珠轴承听着不起眼,可坦克、飞机没它根本转不动。1942年,瑞士出口的滚珠轴承占了德国需求的50%以上。机床就更别说了,德国的兵工厂离了瑞士的设备,效率得掉一大截。瑞士的化学工业也没闲着,染料、工业钻石这些战略物资,也源源不断地流向德国。 瑞士为啥这么配合?简单来说,生存第一。德国是瑞士最大的邻国,经济上也绑得死死的。战前,德国就是瑞士的头号贸易伙伴,战时这种关系更没法断。瑞士知道,要是惹毛了希特勒,德军分分钟就能碾过来。所以,它宁可当个“供应商”,也不想变成战场。 瑞士的银行在二战中也没闲着。整个战争期间,瑞士给了德国1.5亿瑞士法郎的贷款,换算成当时的美元大概是6300万。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德国拿去买物资、撑工厂,硬是没还过一分钱。说白了,这哪是贷款,分明是变相送钱。 更复杂的是黄金交易。德国把从欧洲各国抢来的黄金运到瑞士,换成瑞士法郎或者其他货币。瑞士国家银行收下了不少这种“脏金”,据统计有好几吨。这些黄金里有从犹太人手里抢来的,也有从被占领国家国库里掏出来的。瑞士明知来路不正,还是照收不误,帮德国把这些金子“洗白”了。 为啥这么干?瑞士银行家可不傻,这既能赚手续费,又能保住跟德国的关系。战时金融这块,瑞士玩得太精了。 瑞士的铁路在二战里也功不可没。德国从罗马尼亚弄来的石油、土耳其的镍和铬,这些战略物资全得靠瑞士的火车运过去。瑞士的铁路网穿过阿尔卑斯山,成了轴心国补给的大动脉。1943年,德国的石油运输有三分之一走瑞士这条线。要没这通道,德军的坦克和飞机早就没油可烧了。 更绝的是,到了1945年4月,盟军都打到柏林了,瑞士还在接德国运来的黄金车队。这时候帮德国,可不是一般的胆大。 瑞士这套“眼力见”确实牛,硬是让自己没挨炸弹。可这中立真干净吗?帮德军造武器、洗黄金、运物资,怎么看都像在给纳粹撑腰。瑞士政府说这是为了保护国民,可这理由站得住脚吗?毕竟,它赚的钱、换的安全,有一部分是建立在别人的苦难上的。 更让人诟病的是,瑞士对犹太难民的态度。战时,几十万犹太人逃到瑞士边境,可大部分都被拒之门外。瑞士说自己是小国,容不下太多人,可它收德国黄金的时候咋没嫌挤?这种选择,怎么看都透着冷血。 大战一结束,瑞士靠着战时攒下的家底,摇身一变成了国际金融中心。日内瓦、苏黎世这些城市,成了全球组织的落脚点,中立国的招牌也越擦越亮。可这光鲜背后,战时的那些交易让瑞士没少挨骂。90年代,美国和国际社会开始追查纳粹黄金的事,瑞士被迫吐了好几亿赔偿金,还公开道了歉。 瑞士的中立,既救了它,也让它背上了道德包袱。 瑞士在二战中靠“眼力见”保住了自己,用机床、航空机炮、滚珠轴承这些东西换来了中立。